首页> 中文学位 >肢体缺血再灌注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关系:健康志愿者临床观察
【6h】

肢体缺血再灌注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关系:健康志愿者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对骨骼肌进行暂时性的缺血再灌注,能够产生类似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这一现象称为“心脏远隔缺血预适应”(cardiac remote ischemicpreconditioning)。但间断重复阻断骨骼肌血流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骨骼肌的生化微环境的变化,进而有可能会对循环血小板的聚集活性产生影响。对于上述问题,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报道。
   目的:旨在观察健康志愿者中,骨骼肌暂时性缺血再灌注处理对循环血小板体外聚集活性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有关影响因素。
   方法: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共招募31名健康志愿者,操作流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血压计袖带束缚单侧上肢后,将压力维持在200mmHg,采用3个5min-5min缺血-再灌注循环的标准操作流程实现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采集受试者基线、缺血再灌注后60min,以及缺血再灌注后24小时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ADP诱导的比浊法)、有关血生化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各时点组织因子(T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红蛋白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变化。
   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后24名完成所有测试的受试者数据纳入分析。其中女性8人,男性16人,平均年龄30.7±1.4岁,平均腰臀比0.84.4±0.1,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22.1±0.5 Kg/m2。24名受试者均完成所有采血。所有受试者在进行上肢缺血再灌注处理过程中,未报告明显肢体局部或全身不适感。在进行肢体缺血再灌注处理前后,血钾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缺血前,缺血后60min以及缺血24h后,分别对应4.5±0.1 mmol/L,4.5±0.1 mmol/L和4.4±0.1mmol/L,P=0.568)。此外,PAI-1水平也未出现明显动态变化(14.6±0.2 ng/mL,14.6±0.3 ng/mL,14.5±0.2 ng/mL,P=0.848)。血浆总组织因子水平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趋势:表现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60min)立即增高,24小时后逐渐回落至基线水平(与基线水平比较无差异),且60min后与基线水平和24小时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处理60min后,受试者整体血小板聚集活性离散趋势明显增大,提示存在个体血小板反应的异质性。按照血小板的聚集率的不同,个体血小板的反应性定义为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处理之后60min的聚集活性与基线聚集活性的差值(△A),如△A=10%,则此个体定义为高反应者;其余个体定义为无/低反应者。高反应者共6人,其中女性1人,男性5人;无/低反应者共18人,其中女性7人,男性11人。缺血再灌注处理之前,两组人群的所有研究指标之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此外,缺血后24小时,各项指标之间亦未见统计学差异。hsCRP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在高反应组和无/低反应组中存在差异(高反应组2.0±0.3 mg/L v.s.无/低反应组2.9±0.2 mg/L,P=0.0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血循环hsCRP的变化量(△hsCRP,即再灌注后60min的hsCRP与基线hsCRP的差值)在两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高反应组0.28±0.11 mg/L v.s.无/低反应组-0.38±0.31 mg/L,P=0.016);而24小时后,上述影响基本回复至基线水平(高反应组2.2±0.4 mg/L v.s.无/低反应组2.8±0.2mg/L,P=0.149)△hsCRP与△A呈现负相关关系。
   结论:总体而言,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处理对循环血小板的聚集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引起循环总组织因子水平的一过性增高。健康人群中的血小板的聚集活性对暂时性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存在异质性,尤其是血小板聚集活性高反应者在骨骼肌缺血后60min循环CRP水平增高不明显,明显低于无/低反应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