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类弹性蛋白多肽黏膜下注射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实验研究
【6h】

类弹性蛋白多肽黏膜下注射应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初级动物实验

1 对象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研究对象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黏膜下注射后抬举高度及维持时间

2.2 胃黏膜剥离时出血量比较

2.3 黏膜下注射后组织病理学改变

3 小结

二、ESD模拟实验

1 对象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研究对象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ESD操作时间比较

2.2 各组黏膜下注射量比较

2.3 各组注射剂注射压力比较

2.4 ESD并发症的观察

2.5 ESD术后创面及创面愈合情况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广泛应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切除的微创治疗技术。但是穿孔和出血仍然是ESD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剂,形成黏膜下液体垫,充分抬举病变,使得黏膜下层与肌层充分的分离,是提高ESD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通过应用生物热敏性凝胶制剂即类弹性蛋白多肽(elastin-like polypeptide,ELP)作为一种新型的黏膜下注射剂与传统黏膜下注射剂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其在ESD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1.初级动物实验:54只雄性SD大鼠根据胃壁黏膜下注射不同的注射剂随机分为三组(n=18)。不同的注射剂分别为ELP,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每组根据观察不同注射剂注射后胃黏膜抬举高度、黏膜剥离时出血量以及病理组织学表现随机分为三个亚组(n=6),进行实验。
  2.ESD模拟实验:实验共用6只小型猪,根据黏膜下注射不同注射剂分为两组,实验组(Ⅰ)和甘油果糖对照组。实验组因以不同浓度(1000uM、500uM、250uM)ELP组分别用Ⅰ-1、Ⅰ-2、Ⅰ-3表示。上述注射剂随机注射于每个猪胃胃底、胃体、胃窦、胃角四个部位,分别进行胃部ESD手术。
  结果:
  1.初级动物实验
  1.1黏膜下注射后抬举高度及维持时间
  观察60min内黏膜抬举高度。ELP、SH和NS组注射后抬举高度分别为4.14±0.37mm、3.77±0.43mm、3.43±0.67mm。随着时间的推移,ELP组黏膜抬举高度始终大于SH、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时,三组不同注射剂维持黏膜抬举高度保留率分别为80%、62%和20%,ELP组与SH或NS组相比黏膜抬举高度下降趋势更为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胃黏膜剥离时的出血量比较
  黏膜剥离后观察20min,ELP组、SH组、NS组出血量分别为854.8±98.9mg、726.3±104.8mg、1144.0±112.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P与SH较NS可明显减少出血量。
  1.3黏膜下注射后组织病理学改变
  观察发现ELP组维持黏膜抬举高度明显大于SH、NS组;ELP注射部位的周围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见组织细胞明显的坏死。
  2.ESD模拟实验
  2.1 ESD操作时间比较
  Ⅰ-1、Ⅰ-2、Ⅰ-3和对照组ESD操作时间分别为55.23±2.43min、38.88±2.55min、57.48±3.21min和58.79±2.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进一步统计分析,Ⅰ-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Ⅰ-2组与Ⅰ-1、Ⅰ-3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各组黏膜下注射量比较
  Ⅰ-1、Ⅰ-2、Ⅰ-3和对照组首次注射量分别为10.00±1.45ml、10.16±1.25ml、14.42±2.06ml、15.00±2.1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总量分别10.00±1.45ml、10.16±1.25ml、24.92±4.01ml、27.58±3.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1、Ⅰ-2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1、Ⅰ-2组与Ⅰ-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组注射剂注射压力比较
  Ⅰ-1、Ⅰ-2、Ⅰ-3和对照组黏膜下注射压力分别为264.33±4.76kpa、247.50±4.18kpa、246.30±4.08kpa、230.66±3.55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2组与对照组注射压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2组与Ⅰ-1、Ⅰ-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ESD并发症的观察
  所有ESD操作例数镜下无一例穿孔;Ⅰ-1、Ⅰ-2组未见明显出血;Ⅰ-3和对照组分别可见术中4例、6例不同程度的出血,进行APC电凝止血成功。
  2.5 ESD术后创面及创面愈合
  观察剥离标本,均可见包含手术标记点区域,内镜下未见标记区域黏膜残留,黏膜剥离完整;术后一周、两周、四周复查胃镜,可见手术区域人工溃疡逐渐缩小、愈合,各组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
  1、黏膜下注射ELP后能够获得更好的抬举高度,维持时间较为持久,利于手术操作,并且未对注射部位及周围组织造成明显损伤,均证实黏膜下注射ELP的注射效果优于传统注射剂。
  2、500μM浓度的ELP更易注射,可以更为有效的分离黏膜下组织,不影响术后愈合,提高ESD的有效性,可以作为黏膜下注射ELP较为合适的浓度。
  3、ELP的热敏凝胶特性具有预防穿孔、减少出血,提高ESD的安全性特点。提示ELP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黏膜下注射剂用于ESD技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