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6h】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药物

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1.3 实验器材

1.4 实验动物

1.5 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5.1 hUC-MSCs的分离培养

1.5.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

1.5.3 hUCB-CD34+细胞的分离培养

1.6 流式细胞术

1.7 hUC-MSCs的缺氧预处理

1.8 ELISA Array

1.9 建模、细胞移植及指标检测

1.9.1 MI模型的建立

1.9.2 细胞移植

1.9.3 心功能评价

1.9.4 组织病理检查

1.9.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9.6 血管密度测量

1.9.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细胞分离与培养

2.2 hUC-MSCs的免疫表型和CD34+细胞的纯度

2.3 ECG变化

2.4 ELISA检测

2.5 心功能评价

2.6 梗死心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2.7 免疫组化

2.8 血管密度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间充质干/基质细胞的血管生成作用综述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HP)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UCB-CD34+)细胞联合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联合移植与UC-MSCs单纯移植的治疗差异。
  方法:CoCL2缺氧预处理UC-MSCs。UC-MS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UCB-CD34+于24孔板中共培养(分组:A1=HP-MSCs+hUCB-CD34+cells+PBMC; A2=hUC-MSCs+hUCB-CD34+ cells+ PBMC; Control=hUCB-CD34+cells+PBMC),收集上清液,ELISA检测IL-10和IFN-γ。改良Fujita法建立日本大耳白兔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MI后四周,采用心肌内注射法,将磷酸盐缓冲液(PBS)、hUC-MSCs、hUC-MSCs联合hUCB-CD34+细胞注射到梗死的周边部位(定义为PBS组、hUC-MSCs组和Cotrans组)。超声心动图检测基线、心梗后4周、细胞移植后4周的心功能。cTnI、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和在梗死或梗死周边血管新生的情况。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
  结果:对照组、A1组到A2组,IFN-γ的量逐渐下降((27.00±1.11)pg/ml,(14.20±0.81)pg/ml,(7.22±0.14) pg/ml),但是IL-10的量逐渐增加((31.68±3.08) pg/ml,(61.42±1.08) pg/ml,(85.85±1.80) pg/ml)。这暗示着hUCB-CD34+细胞可以引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而hUC-MSCs和HP-MSCs可以抑制这种反应。但是这种免疫抑制效应被缺氧预处理减弱。细胞移植后4周,联合移植组拥有最少的胶原沉积和最好的心功能。cTnI阳性细胞和CD31阳性管状结构的存在,证明了细胞向心肌细胞和血管方向的分化。且在联合移植组血管密度远远多于hUC-MSCs单纯移植组。
  结论:hUC-MSCs和HP-MSCs对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是这种免疫抑制效应被缺氧预处理减弱。联合移植可以恢复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减少胶原沉积。且联合移植较单纯hUC-MSCs移植更为有效。这种作用可能源于增加的心肌细胞分化和梗死区域增强的血管新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