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模型的研究
【6h】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模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

1.1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1.2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一条均予排除)

1.3 抽样方法

1.4 研究例数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观察指标

2.3 PICC置管操作方法及护理措施

2.4 随访实施及资料搜集方法

2.5 诊断方法

2.6 导管材料与所用设备

2.7 伦理

2.8 技术路线

2.9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方法

3.1 单因素分析

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高危评分模型

3.4 ROC曲线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单因素分析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4 评分模型的建立

4.5 ROC曲线分析

4.6 临界值

5 讨论

5.1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5.2 风险模型的意义

5.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术后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评分模型,为临床更好的开展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方法:
  前瞻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的PICC置管患者,凡符合入选标准的均纳入研究对象,从置管时开始随访一个月,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信息、穿刺置管相关信息、留置静脉信息、疾病与病史相关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信息,分别在置管后的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评估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有无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影响血栓发生的因素为自变量,对各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找出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评分模型。描绘此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利用ROC曲线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并找出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临界值。
  结果:
  (1)共纳入例研究对象242例,其中血栓组45例,非血栓组197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6%。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因素有:置入血管内径、导管尖端位置、患者是否患有肿瘤、糖尿病史、CVC/PICC置管史、化疗史、血栓史、活动度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获得的影响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导管尖端位置(OR=8.671, P=0.005)、糖尿病(OR=5.582, P=0.040)、化疗史(OR=5.128, P=0.042)及血浆-D二聚体(OR=1.437, P=0.046)。
  (2)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高危评分模型为:Y=6×导管尖端位置+5×糖尿病+5×化疗史+1×血浆-D二聚体。
  (3)通过 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16,临界值为6.045,评分模型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0.810,特异度为0.735。
  结论:
  导管尖端位置、糖尿病史、化疗史及血浆 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发生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高危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PICC置管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