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与预测
【6h】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与预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1.1.1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概念

1.1.2 织物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1.2 国内外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织物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织物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

1.3.1 针织物的特性

1.3.2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

2.1.1 织物热传递机理

2.1.2 织物湿传递机理

2.2 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的热湿传递过程

2.2.1 人体-服装-环境系统显热传递过程

2.2.2 人体-服装-环境系统潜热传递过程

2.3 热湿舒适性主观感知原理

2.3.1 冷暖感

2.3.2 湿冷感

2.3.3 粘体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客观实验

3.1 基本性能实验

3.1.1 实验试样

3.1.2 试样的基本性能测试

3.2 舒适性能实验

3.2.1 保暖性测试

3.2.2 透湿性测试

3.2.3 透气性测试

3.2.4 吸湿性测试

3.2.5 热阻和湿阻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主观实验

4.1 实验环境

4.2 实验准备

4.3 实验步骤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实验数据分析

5.1 客观实验数据分析

5.1.1 因子分析

5.1.2 数据处理

5.1.3 分析结果

5.1.4 客观排序

5.2 主观实验数据分析

5.2.1 权重确定

5.2.2 主观排序

5.3 主、客观实验数据分析

5.3.1 回归分析

5.3.2 回归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预测模型

6.1 BP神经网络简介

6.1.1 BP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6.1.2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6.1.3 神经网络在织物舒适性方面的应用

6.2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6.2.1 输入数据的处理

6.2.2 BP模型网络结构

6.2.3 BP模型参数设置

6.3 BP模型的训练和仿真

6.3.1 BP模型的训练

6.3.2 BP网络模型的仿真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结论

7.1.1 因子分析得出的四个主因子

7.1.2 主、客观综合评价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7.1.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7.2 论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舒适性,特别是热湿舒适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因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先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研究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回归分析建立主、客观热湿舒适性之间的回归模型,最后运用神经网络模型来对针织物热湿舒适性做整体预测。
   (1)客观实验,采用相关标准测试与热湿舒适性有关的各种物理指标。分为两部分,基本性能指标的测试与舒适性能指标的测试,前者包括织物原料、纱线线密度、组织结构、单位面积重量、密度、厚度和线圈长度,后者包括保温率、传热系数、克罗值、透气率、回潮率、透湿量、当量透湿量、透湿阻抗和热阻湿阻。
   (2)主观实验,针对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通透感、粘体感、潮湿感和冷暖感4个因素,让受试者通过穿着试验,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得出11种针织物的主观热湿舒适性的得分。在此基础上,对针织物的主观热湿舒适感觉值进行分析。
   (3)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输入参数,以针织物的热阻、湿阻为输出参数,建立3层BP神经网络来预测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结果表明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较高。
   本文通过评价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针织物的热阻和湿阻,为将来全面地评价与预测针织物热湿舒适性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