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研究
【6h】

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道德荣誉感概述

1.1 道德荣誉感的基本涵义

1.1.1 荣誉及荣誉感的含义

1.1.2 道德荣誉感的含义

1.2 研究道德荣誉感培育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渊源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1.3 道德荣誉感的特征

1.3.1 理想性与现实性

1.3.2 传承性与发展性

1.3.3 主导性与多元性

1.4 道德荣誉感的功能

1.4.1 调节和教育功能

1.4.2 约束和激励功能

第二章 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1 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的紧迫性

2.1.1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需要

2.1.2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2.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需要

2.1.4 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2.2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荣誉感培育的重要性

2.2.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2.2.2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存在的问题

3.1.1 当代大学生在家庭美德中存在的问题

3.1.2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公德中存在的问题

3.1.3 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品德中存在的问题

3.2 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3.2.2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2.3 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一些变化

3.3 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荣誉感的冲击

3.3.2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荣誉感的影响

3.3.3 德育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3.3.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注重自我

第四章 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的路径

4.1 坚持正确的原则

4.1.1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4.1.2 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

4.1.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2 运用有效的方法

4.2.1 理论教育法

4.2.2 实践教育法

4.2.3 榜样教育法

4.2.4 激励教育法

4.3 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

4.3.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3.2 重视学校的德育功能

4.3.3 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4.3.4 注重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全方位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长期复杂严峻考验的新条件下,人民的思想观念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也相应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使社会伦理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本论文针对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对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荣誉感培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据此领域研究的相关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荣誉、荣誉感和大学生道德荣誉感的相关概念,对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道德荣誉感的特征和功能;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培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创了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的现状以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荣誉感培育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文章最后阐述了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必须坚持的道德原则,遵循德育的基本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要“以生为本”。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几个方面着手,就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荣誉感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