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研究
【6h】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概述

1.1 俭德内涵的时代变迁

1.1.1 科学认知传统俭德精神意蕴

1.1.2 准确理解当代俭德实质内涵

1.1.3 正确把握俭德的规律性特点

1.2 高校俭德培育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内容

1.2.1 高校俭德培育的概念界定

1.2.2 高校俭德培育的基本内容

1.3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具体目标

1.3.1 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

1.3.2 形成合理的消费伦理

1.3.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1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现实背景

2.1.1 我国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2.1.2 全社会奢靡浪费之风蔓延

2.1.3 高校俭德培育力度的弱化

2.1.4 大学生自身俭德缺失严重

2.2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现实意义

2.2.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2.2.2 有利于促进高校创建生态校园

2.2.3 有利于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2.2.4 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俭德培育资源相对短缺

3.1.2 俭德培育过程衔接缺位

3.1.3 俭德培育方法过于单一

3.2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冲击了俭德培育的重要地位

3.2.2 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俭德培育的价值目标

3.2.3 新兴网络消费浪潮恶化了俭德培育的外在环境

3.2.4 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削弱了俭德培育的内在动力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路径选择

4.1 继承创新,不断夯实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理论基础

4.1.1 自觉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俭德观念

4.1.2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节约理论

4.1.3 甄别借鉴西方国家公民教育中的节俭思想

4.2 与时俱进,努力丰富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教学内容

4.2.1 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新变化开展俭德培育

4.2.2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开展俭德培育

4.2.3 紧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布局开展俭德培育

4.2.4 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开展俭德培育

4.3 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有效方法

4.3.1 坚持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4.3.2 强化舆论引导,健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消费宣传机制

4.3.3 重视环境熏陶,营造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校园文化氛围

4.3.4 注重俭德实践,促进科学消费心理正确节俭行为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俭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不仅在价值观层面体现了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且在伦理观层面彰显了中华儿女最崇高的道德取向。随着岁月流逝,俭德的文化基因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可见,加强节俭节约教育,重视俭德培育,既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强烈呼唤,更是提升民族素养和个人品德的客观要求。然而,面对当前全社会奢靡浪费之风狠刹不绝、西方消费主义浪潮不利影响有增无减的现实背景,如何探索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有效路径,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俭德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进而发挥他们在开展全民节俭养德活动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规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创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新要求和建设生态文明新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和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对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现实背景、时代价值、存在问题和路径选择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首先,从俭德内涵的时代变迁角度出发,对传统俭德的精神意蕴、当代俭德的实质内涵和俭德的规律性特点进行学理分析,进而对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体目标作出界定;其次,在阐释俭德培育现实背景的基础上,详细论述高校俭德培育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创建大学生态校园、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再次,通过对当前高校俭德培育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从市场经济负面因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新兴网络消费浪潮和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等方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在夯实俭德培育理论基础和丰富俭德培育教学内容的同时,着重从坚持正面灌输、强化舆论引导、重视环境熏陶和落实俭德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俭德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