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催化剂及膜反应器的研究
【6h】

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催化剂及膜反应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1.1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低碳烷烃制烯烃研究现状

1.1.1 CO2氧化乙烷制乙烯

1.1.2 CO2氧化丙烷制丙烯

1.1.3 CO2氧化丁烷制丁烯

1.1.4评述

1.2无机膜

1.2.1无机膜的分类

1.2.2无机膜的制备方法

1.2.3无机膜的改性

1.2.4评述

1.3聚酰亚胺类有机-无机杂化膜

1.3.1制备方法

1.3.2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1.3.3评述

1.4膜催化反应器

1.4.1膜催化反应器的分类

1.4.2膜催化反应器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1.4.3评述

1.5本研究的目标和构思

1.5.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1.5.3膜材料的设计思路

1.5.4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方法

2.1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1.1主要原料

2.1.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2.1.3催化剂的制备

2.2表征方法

2.2.1 BET比表面积测定

2.2.2 XRD分析

2.2.3 TPR/TPO表征

2.2.4红外光谱表征

2.2.5 TPD-MS实验

2.2.6 TPSR-MS实验

2.2.7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第三章Pd-Cu/VSiO催化剂的研究

3.1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和构造

3.2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3.2.1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3.2.2催化剂的氧化性能

3.3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

3.3.1 CO2的化学吸附

3.3.2 C3H8的化学吸附

3.4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3.4.1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3.4.2碱助剂的影响

3.4.3原料气组成的影响

3.4.4反应空速的影响

3.5 Pd-Cu/VSiO上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的反应机理

3.5.1 TPSR-MS结果分析

3.5.2 CO2和丙烷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

3.6小结

第四章MoVSiO和Pd/MoVSiO催化剂的研究

4.1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和构造

4.1.1 MoVSiO的物化性质

4.1.2 MoVSiO和Pd/MoVSiO催化剂表面构造

4.2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性能

4.2.1 CO2的化学吸附

4.4.2 C3H8的化学吸附

4.3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4.3.1 MoVSi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4.3.2 Pd/MoVSi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4.4小结

第五章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支撑体及SiO2过渡层的制备与表征

5.1实验方法

5.1.1实验主要原料

5.1.2硅藻土-莫来石支撑体的制备

5.1.3 SiO2过渡层的制备

5.2硅藻土-莫来石陶瓷膜支撑体和二氧化硅过渡层的表征

5.2.1热性能分析

5.2.2机械性能分析

5.2.3陶瓷膜支撑体的密度和孔隙率测定

5.2.4晶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分析

5.2.5孔径分析

5.2.6红外分析

5.2.7渗透性能测试

5.3结果和讨论

5.3.1支撑体的表征结果

5.3.2 SiO2过渡层的表征结果

5.4小结

第六章负载型聚酰亚胺-二氧化硅-银杂化膜的制备和表征

6.1杂化膜的制备

6.1.1实验原料

6.1.2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

6.1.3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

6.1.4聚酰胺酸-二氧化硅-银杂化溶胶的制备

6.1.5涂膜

6.1.6干燥和热亚胺化

6.1.7杂化膜的组成

6.2杂化膜的表征

6.2.1粘度测定

6.2.2热分析

6.2.3 SEM表征

6.2.4红外分析

6.2.5 XRD表征

6.2.6丙烯/丙烷气体吸附红外表征

6.2.7孔径分析

6.2.8气体渗透性能

6.3结果和讨论

6.3.1杂化膜制备过程

6.3.2杂化凝胶和杂化膜的热性能

6.3.3杂化膜的晶相结构

6.3.4杂化膜的微观结构

6.3.5杂化膜的化学结构

6.3.6杂化膜的孔径分布

6.3.7气体渗透性能

6.4小结

第七章负载型聚酰亚胺-二氧化钛-杂化膜的制备和表征

7.1杂化膜的制备

7.1.1实验原料

7.1.2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7.1.3聚酰胺酸-二氧化钛-银杂化溶胶的制备

7.1.4涂膜

7.1.5亚胺化

7.1.6杂化膜的组成

7.2杂化膜的表征

7.2.1粘度测定

7.2.2热分析

7.2.3 SEM表征

7.2.4红外分析

7.2.5 XRD表征

7.2.6丙烯/丙烷气体吸附红外表征

7.2.7孔径分析

7.2.8气体渗透性能

7.3结果和讨论

7.3.1杂化膜制备过程

7.3.2杂化凝胶和杂化膜的热性能

7.3.3杂化膜的晶相结构

7.3.4杂化膜的微观结构

7.3.5杂化膜的化学结构

7.3.6杂化膜的孔径分布

7.3.7气体渗透性能

7.4小结

第八章在膜催化反应器中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反应性能

8.1实验部分

8.1.1膜催化反应工艺流程

8.1.2膜反应器构造

8.1.3反应原料

8.1.4产物分析

8.2结果和讨论

8.2.1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

8.2.2反应温度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8.2.3反应空速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8.2.4进料气组成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8.2.5吹扫气对膜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8.2.6适宜的膜催化反应条件

8.3小结

第九章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采用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一方面二氧化碳作为温和的氧化剂能够减轻丙烷的深度氧化,另一方面能减轻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合理利用碳资源.本论文制备了Pd-Cu/VSiO和Pd/MoVSiO催化剂和聚酰亚胺-二氧化硅-银(PI-SiO<,2>-Ag/SiO<,2>/K-M)和聚酰亚胺-二氧化钛-银(PI-TiO<,2>-Ag/SiO<,2>/K-M)杂化膜,并应用于二氧化碳部分氧化丙烷制丙烯常规催化反应和膜催化反应,通过催化反应-膜分离过程的耦合,提高丙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一、采用表面改性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Cu/VSiO和Pd/MoVSiO催化剂,采用BET、XRD、IR、TPD、TPSR和微反等技术表征了的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化学吸附性能和对二氧化碳和丙烷反应的催化性能.二、采用溶胶-凝胶法在SiO<,2>/K-M过渡膜上制备了PI-SiO<,2>-Ag/SiO<,2>/K-M和PI-TiO<,2>-Ag/SiO<,2>/K-M杂化膜,并采用SEM、IR、XRD、TGA、孔径分析和气体渗透等方法进行了表征.三、以PI-SiO<,2>-Ag/SiO<,2>/K-M和PI-TiO<,2>-Ag/SiO<,2>/K-M作为膜反应器,采用Pd-Cu/VSiO、Pd/MoVSiO催化剂,考察了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的反应性能,并与常规催化反应性能进行了比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