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洋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及综合调控研究
【6h】

白洋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及综合调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暨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变化环境下湿地保护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

2.1 地质历史时期湿地演变规律与识别方法

2.2 现阶段湿地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

2.3 湿地生态水文耦合作用机制识别与模拟

2.4 确立湿地保护目标

2.5 湿地生态水文综合调控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关键技术

第三章 白洋淀流域概况暨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3.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3.2 流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概况

3.3 流域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4 流域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3.5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功能特征

第四章 白洋淀湿地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

4.1 沉积物孢粉、粒度、定年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地质历史时期白洋淀地区古环境演变规律识别

4.3 现阶段白洋淀水文过程及其演变规律

4.4 白洋淀生态用地及其演变规律

第五章 白洋淀湿地演变驱动机制

5.1 地质历史时期白洋淀演变的驱动机制

5.2 现阶段白洋淀湿地水文过程演变驱动机制

5.3 白洋淀生态用地演变驱动机制

第六章 白洋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耦合作用机制

6.1 湿地水禽的指示意义及目标物种的选取

6.2 湿地水位波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6.3 湿地景观格局对大苇莺、须浮鸥繁殖生境质量的影响

第七章 白洋淀湿地保护方案及比选

7.1 白洋淀湿地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7.2 保护方案的拟定

7.3 不同方案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7.4 不同方案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7.5 基于湿地综合效益的湿地保护方案比选

7.6 不同方案的湿地生态需水量评估

7.7 白洋淀湿地保护规模方案比选结果

第八章 面向白洋淀湿地保护的生态水文综合调控措施

8.1 白洋淀湿地生态用水调控措施

8.2 生态用地调控措施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用水与湿地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湿地遭受了严重破坏,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目标,以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为主线,以湿地演变规律识别与生态水文耦合模拟为关键支撑技术,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明确了白洋淀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在野外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服务功能特征,明确了白洋淀湿地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水安全方面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意义。
  (2)确立了变化环境下白洋淀湿地的保护目标。从湿地演变角度出发,对白洋淀地质历史时期(28.4kaBP)与现阶段两个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进行了识别,明确了湿地当前所处的演化阶段,分析了导致白洋淀湿地退化的原因;在识别白洋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位过程的生态水文耦合模拟方法,实现了从湿地水位过程到湿地生态环境效益的定量表征;构建了白洋淀湿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11个湿地保护目标方案,通过权衡不同方案对应的湿地综合效益与生态需水量,最终给出了白洋淀湿地保护(恢复)目标的非劣推荐方案,该目标对应的湿地水位保证率为75%,4~9月的平均水位为7.26m,对应的生态需水量为3.89亿m3。
  (3)提出了面向白洋淀湿地保护的生态水文综合调控。在系统识别白洋淀湿地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其保护目标,从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两方面考虑,提出了面向白洋淀湿地保护的生态水文综合调控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