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流通股股东对价支付水平与控制权变动问题研究
【6h】

非流通股股东对价支付水平与控制权变动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与创新

1.1.3研究对象

第二节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论

1.2.1控股股东相关研究

1.2.2股权分置改革相关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1.3.1研究方法

1.3.2内容结构框架

1.3.3逻辑框架

第二章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成因及相关评述

第一节股权分置的历史成因及演变

第二节股权分置改革对产权互动的影响

2.2.1产权的流动性效率分析

2.2.2有关国有资产流失分析

2.2.3中小投资者保护

第三节分类表决机制概述

第四节股权分置改革的均衡对价

2.4.1上市公司总价值不变法

2.4.2流通股市值不变

2.4.3市盈率市净率类比法

2.4.4超额市盈率法

2.4.5还原法

2.4.6 Haircut-Var模型

第五节对价支付水平的测算及比较

2.5.1送股方式

2.5.2派现方式

2.5.3权证方式

2.5.4缩股方式

2.5.5不同对价形式测算

第三章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分析

第一节理论推导

第二节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第四章非流通股股东对价支付行为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研究数据、研究变量与模型设计

4.2.1研究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研究模型设计

4.2.3研究变量及说明

第三节实证研究结果

第五章非流通股股东对价支付行为与控制权变动

第一节非流通股股东对相关利益主体的控制权的影响

5.1.1非流通股股东与机构投资者

5.1.2上市公司与持股高管

5.1.3非流通股股东与独立董事

5.1.4非流通股股东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第二节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分析

5.2.1“爬行流通”与控制权变动

5.2.2上市公司控制权分布

第六章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节本文结论

第二节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股权分置改革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本文以非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支付水平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以及上市公司未来控制权变动情况。 本文首先对有关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对于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重要概念、理沦和方法进行总结。并结合教育部哲学与社会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号03JZD0018)的相关成果,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产权互动造成的影响;再对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博弈过程构建模型,并在模型中重点分析了非流通股股东向基金公司地寻租行为;紧接着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1043家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的对价水平、流通股表决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分析非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支付行为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有尽早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意愿,并愿意为此支付较多的对价,其中持股类型为国有股的控股股东的意愿更加明显;非流通股股东为了通过表决,会与流通股中的机构投资者合谋;控股股东类型为国有股的上市公司,其参加表决的流通股的赞成比率较高,但与其参加表决的流通股占流通股股份总数的比率显性负相关,这从侧面反映了可能是由于非流通股股东对机构投资者的寻租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对于非流通股股东(主要是控股股东)对价支付水平及其对控制权变动的研究,为充分发挥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积极作用、防止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以及持股高管对上市公司的侵害、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