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波动原因的实证研究
【6h】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波动原因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2 基本内容和分析框架

1.1.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节 文献回顾

1.2.1 五十年代:比价剪刀差

1.2.2 90年代:比值剪刀差

第三节 市场经济时期的新型剪刀差

第四节 理论评述

第二章 工农产品综合比价的计算

第一节 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体系

第二节 工农产品比价的计算

2.2.1 工业品价格指数

2.2.2 农业品价格指数

2.2.3 消费价格指数

2.2.4 工农产品比价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工农业投资与工农产品比价

第一节 工农业投资的现状分析

3.1.1 工农业投资的现状分析:农业投资相对不足

3.1.2 从投资主体的变动来看农业投资相对不足

第二节 工农业投资和工农产品比价的关系

第三节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四章 工农业技术进步与工农产品比价

第一节 工农业技术进步对工农产品比价的影响

第二节 工农业技术效率的测算

4.2.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4.2.2 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的适用性及估计方法

4.2.3 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具体形式的设定

4.2.4 数据以及估计结果

第三节 工农业技术进步和工农产品比价的关系

4.3.1 工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

4.3.2 工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动对工农产品比价影响的经验分析

第四节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五章 工农业劳动力就业与工农产品比价

第一节 工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分析

5.1.1 工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分析: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

5.1.2 造成农业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工农业劳动力就业和工农产品比价的关系

5.2.1 相关文献回顾

5.2.2工农业劳动力就业影响工农产品比价的经验分析

第三节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5.4.1 主要发现

5.4.2 政策建议

第六章 工农产品比价的地区差异分析:1985-2007

第一节 概述

6.1.1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

6.1.2 我国工业的分布概况

6.1.3 农业、工业分布对工农产品流通及价格的影响

6.1.4 工农产品比价的地区差异分析

第二节 不同省区工农产品比价波动的特点

6.2.1 数据

6.2.2 描述统计分析

第三节 地区间工农产品比价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地区经济结构与工农产品比价的关系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中美工农产品比价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中美工农产品比价的协整分析

第二节 中美工农产品比价长记忆性分析

7.2.1 长期记忆性的存在性检验

7.2.2 FIEGARCH模型介绍

7.2.3 长记忆性的检验

第三节 美国经验及政策启示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前人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实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工农业商品交换的“剪刀差”,是理论界对农业部门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利益受损现象的形象概括,是一个影响面很大、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20世纪30年代“剪刀差”概念被介绍进入我国后,相关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特点,第一,剪刀差”概念已经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了,除传统的比价剪刀差和比值剪刀差以外,目前还增加了地价剪刀差、民工工薪与消费支出剪刀差等新内容。但工农产品比价仍然对农业部门的福利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其状态、变化趋势基本能够反映和左右其他剪刀差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第二,国内对剪刀差的多数研究以理论定性分析为主,由于理论依据不同,因此出现了很大的争论,实证研究则以计算剪刀差的大小为主,没有对剪刀差的波动原因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构建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工农产品比价的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的波动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科学预测剪刀差变化的中长期趋势。
  围绕工农产品比价的波动原因这一核心命题,本文首先系统总结和评述国内以往关于“剪刀差”的研究成果,明确“剪刀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然后借鉴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由一个纯粹工业国和另一个纯粹农业国组成,农业国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那么农业国的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international Trade)就等价于两部门(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国际贸易条件由国际间的劳动、资本、技术和消费等基本经济因素决定,因此农产品贸易条件同样由部门间的劳动、资本、技术和消费等基本经济因素决定。如果农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那么就会严重损害农业部门的福利,导致比价剪刀差的出现。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改造,本文将工农产品比价解释为工业投资、农业投资、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技术进步、政策演进等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函数,建立了工农产品比价与基本经济因素之间的待检验等式,由此奠定了全文对工农产品比价的波动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
  接下来,本论文采用计量手段研究工农业投资、消费、技术进步等基本经济因素和政策与工农产品比价之间的联系,对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的波动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内容按如下思路展开:
  第二章界定了工农产品综合比价的定义式,专门澄清了本文所采用的工农产品比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第三章至第五章是选择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实证分析,以分别检验比价剪刀差和工农业投资、工农业技术进步、工农业劳动力就业等基本经济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的动态修正机制,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考察上述要素冲击对工农产品比价的影响。
  第六章是对我国工农产品比价地区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用面板数据集中考察各地区经济结构对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区域的工农产品比价是西部地区工农产品比价的Granger原因。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制造业年末在岗职工数对工农产品比价有显著影响。农用机械总动力越大,工农产品比价越高。制造业年末在岗职工数越多,工农产品比价越低。
  第七章是利用协整分析和长记忆性检验,对比分析中美工农产品生产者综合比价。检验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农产品比价与美国工农产品比价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说明中美两国的工农业相互影响,但进一步的因果检验发现二者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两国工农业基本是独立发展的。
  最后一章给出了本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