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禹城方言中动词后轻声成分进一步虚化现象的研究——浅论语法化进程中的语音表现
【6h】

禹城方言中动词后轻声成分进一步虚化现象的研究——浅论语法化进程中的语音表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山东方言概况,禹城方言在山东方言中的地位

第二节 轻声研究的概述

第二章 关于这两种格式语法上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V在L”格式的研究

2.1.1 前人研究成果

2.1.2 存在的争议的问题

2.1.3 关于这一格式中介词“在”进一步虚化前附的研究

2.1.4 关于方言中介词“在”进一步虚化的思考

第二节、动态助词“了1”的省略

2.2.1 对于动态助词了1的隐现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1.2 前人研究中“了1”可以省略的情况与方言中“了1”可以省略的情况对比

2.1.3 结论

第三章 语音学界关于这一音变现象的调查成果

第四章 这一音变现象的描写与认识

第一节 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背景

4.1.1 汉语语音学界关于语流音变的研究

4.1.2 相关的理论

第二节 从听辨的角度看这一语音变化的要素

第三节 简单的语音实验检验听辨的结果

4.3.1 要解决的问题

4.3.2 发音材料

4.3.3 补充说明

4.3.4 发音人

4.3.5 测算项目

4.3.6 实验工具、统计工具

4.3.7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8 数据的图表分析

第四节 合音现象的具体分析

第五章 音系学角度描写、解释音变现象,构建演变深层图示

第一节 汉语语音学界对汉语的声调和时长的研究历史,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第二节 非线性音系学的形成、发展及重要的理论成果

5.2.1 生成音系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5.2.2 自主音段音系学中关于声调和时长的一些理论

第三节 国内自主音段音系学的发展

5.3.1 王洪君的汉语自主音段声调学

5.3.2 林华的调素论对声调的分析(林华1998)

5.3.3 自主音段音系学的理论来解释禹城方言中音变过程中声调的变化

5.3.4 自主音段音系学关于时长的理论

5.3.5 运用相关理论对方言中这种音变现象中时长变化的解释

第六章 这种音变现象产生的社会认知原因

第七章 小结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文中资料的收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山东方言的分区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针对山东禹城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动词后轻声音节脱落,以及伴随的动词声调、时长发生变化的现象,从语法学、实验语音学、音系学、认知学等各个角度做了描写和解释。
  本文中重点考察两类句型中的音变情况:“V在L”句型及某些“了”句型。与语法学界关于这两类句型的研究成果相对照,分析了禹城方言中轻声弱化与普通话中不同的表现,以及发生弱化的语法上的条件,为这两种句型中轻声词的研究提供了方言学上的参照,为某些结论提供了方言的支持。方言中同时存在的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代表了音变的不同阶段,甚至不同途径,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可以在同一种方言中同时存在的。
  用实验语音的的方法更加准确和直观地描写了这一音变现象,证实并补充了听辨的结论。利用超音段音系学关于声调和时长的理论,借鉴林华的“调素论”和“补偿性加长”的理论解释了这一音变现象,并且尝试构拟了这一音变发生的底层图示,从而也证实了两种理论的解释力。从认知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音变现象的产生是人类认知上的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