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胃粘膜下、肾包膜下和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情况比较
【6h】

大鼠胃粘膜下、肾包膜下和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情况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糖尿病概述

第二节 胰岛移植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胰岛移植的瓶颈

第四节 胰岛移植部位的选择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糖尿病模型诱导

2.2.2 胰岛分离纯化方法

2.2.3 胰岛活性鉴定(AO/PI染色)

2.2.4 胰岛功能检测(葡萄糖刺激试验)

2.2.5 经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

2.2.6 胃粘膜下胰岛移植

2.2.7 肾包膜下胰岛移植

2.2.8 取血和血液指标(C肽,TNF-α,IL-1β)检测方法

2.2.9 血糖监测

2.2.10 腹腔糖耐量实验

2.2.11 取标本方法

2.2.12 免疫荧光双染方法

第三章 实验流程

第一节 预实验流程

第二节 正式实验流程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结果分析

4.1.1 供体胰岛活性和功能评估

4.1.2 预实验估测胰岛数量结果

4.1.3 观察检测移植物早期损伤

4.1.4 移植术后30天血糖观察

4.1.5 移植术后14天腹腔糖耐量

4.1.6 组织病理学检查

4.1.7 移植物切除(即单侧肾摘除术、全胃切除术和部分肝叶切除术)术后观察

第二节 讨论

4.2.1 本实验结果讨论

4.2.2 未来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 自从第一例啮齿类动物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成功以后,寻找一个合适的部位进行移植成为了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步骤。到目前为止,通过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仍然是临床胰岛移植的首选。但是,成功背后,这种移植方法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移植物与血液直接接触导致的早期损伤严重的影响了胰岛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糖尿病的疗效。寻找一个更合适的部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除了经肝门静脉(PV)的移植术外,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胃粘膜下(GS)和肾包膜下(KC)的移植较为普遍。
  目的: (1)为应用SD大鼠建立胃粘膜下胰岛移植模型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2)比较当今动物实验中较常用的三个移植部位,即胃粘膜下、肝门静脉内、肾包膜下胰岛移植的长期疗效,得出较有效的移植部位;(3)摸索大鼠模型中,要想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肾包膜下、肝门静脉内和胃粘膜下这三种移植方法分别需要的最低胰岛数量。(4)尝试从胰岛移植物早期损伤角度对三组移植长期疗效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方法: 受体SD大鼠(n=24)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建糖尿病模型。用胶原酶灌注供体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根据不同的胰岛移植部位,把受体组的24只大鼠分为三组:第一组(n=8)行胃粘膜下胰岛移植手术;第二组(n=8)行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手术;第三组(n=8)行经肝门静脉内胰岛移植手术。
  结论: 第一组,即胃粘膜下胰岛移植组,相对第二组和第三组,胰岛细胞保护较好。第三组,即肝门静脉内移植组,胰岛损伤较严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