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体上呼吸道内流场研究
【6h】

人体上呼吸道内流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

1.2.2 数值模拟研究

1.2.3 OSAHS的诊断与治疗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2 人体上呼吸道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数值模拟方法

2.1 上呼吸道解剖结构

2.2 控制方程

2.3 几种湍流模型及计算公式

2.3.1 直接数值模型(DNS)

2.3.2 大涡模拟(LES)

2.3.3 应用Reynolds时均方程的模拟方法

2.4 真实人体上呼吸道三维模型的建立

2.4.1 研究对象

2.4.2 采用的方法

2.4.3 三维模型及网格

2.5 数值模型的选择

2.5.1 吸气时上呼吸道压强、气流速度分布图

2.5.2 呼气时上呼吸道压强、气流速度分布图

2.6 边界条件的设置

3 正常人上呼吸道内流场数值模拟

3.1 吸气情况下的上呼吸道气流流场分析

3.1.1 上呼吸道压强场、气流速度场的分析

3.1.2 不同部位最狭窄处的压强场、气流速度场分析

3.2 呼气情况下的上呼吸道气流流场分析

3.2.1 上呼吸道压强场、气流速度场的分析

3.2.2 不同部位最狭窄处的压强场、气流速度场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结构形变内流场数值模拟

4.1 腭咽区结构缩变状况下的内流场数值模拟

4.1.1 吸气条件下的内流场数值模拟

4.1.2 呼气条件下的内流场数值模拟

4.2 舌后区结构缩变状况下的内流场数值模拟

4.2.1 吸气条件下的内流场数值模拟

4.2.2 呼气条件下的内流场数值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OSAHS患者手术前后上呼吸道气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5.1 手术患者资料概况

5.2 吸气峰值时患者术前术后上呼吸道流场分析

5.2.1 术前术后上呼吸道压强场、气流速度场的分析

5.2.2 术前术后不同部位的压强降变化分析

5.3 呼气峰值时患者术前术后上呼吸道流场分析

5.3.1 术前术后上呼吸道压强场、气流速度场的分析

5.3.2 术前术后不同部位的压强降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是一类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与人体上呼吸道结构性狭窄密切相关,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0SAHS)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最大,因而对呼吸道的狭窄部位着重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根据提供的医学CT图片,采用三维重建的方法,对其建立真实人体上呼吸道三维模型,并根据论文的需要,在三维模型上进行结构变形处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采用标准k-ω湍流模型,稳态呼吸和非稳态呼吸两种呼吸模式对正常人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结构形变的上呼吸道以及OSAHS患者术前术后的上呼吸道内的流场进行了研究。
  对正常人的各个部位最狭窄的截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在OSAHS患者最易发病的部位处,选取截面,在模型上对该截面做变形处理,分别缩小到原来的75%,50%和25%,发现在腭咽区的截面变形75%和50%时,对整个流场的影响不大,但当截面缩小到原来的25%,呼吸道流场、压力场发生很大的变化,影响显著;而在舌后区的截面变形中,只有75%的截面变形和不变形模型内的速度场、压强场相差不大,50%和25%的变形都会对整个上呼吸道的流场有着明显的影响,尤其是25%的变形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结果,并大胆推断,口咽部的小区域气道狭窄变形,只会对口咽部的压强降值大小造成影响,而其他部位压强降值大小变化不大。
  最后对OSAHS患者术前术后的模拟采用非稳态呼吸边界条件,通过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发现手术治疗后上呼吸道内流场有了明显的改善,最大速度值和最小负压值均比术前变低,上呼吸道的总压强降也都有下降,大大减轻了症状,并针对手术治疗给出了一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