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受人格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过程及双重效用函数研究
【6h】

受人格影响的投资者决策心理过程及双重效用函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当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现状

1.3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

1.3.1研究思路

1.3.2论文的创新

第2章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结构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讨论

2.1人格结构单元及其交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

2.2性及非理性假设及其构成基础

第3章投资者决策及双重效用函数模型

3.1理性投资者和噪音交易者的决策心理过程

3.1.1噪音交易者的决策心理过程

3.1.2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心理过程

3.1.3投资者决策后的所得效用状态

3.2引入时间变量的投资者需求效用函数和市场供给效用函数

3.2.1投资者需求效用函数

3.2.2市场供给效用函数

3.3双重效用的交互作用和庞兹效应形成的股价周期

第4章效用模型的部分实证和实验检验

4.1有关效用阈限存在的证据

4.2示范效应的证据

4.3市场供给效用的检验

第5章证券市场部分异象及双重效用函数的实践应用

5.1证券市场部分异象(anomalies)

5.2传统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5.3双重效用函数的实际应用及对证券市场异象的解释

5.3.1对股利之迷的解释

5.3.2对基金折价之迷的解释

5.3.3对处置效应的解释

第6章结论及启示

6.1论文结论

6.2一些启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展开▼

摘要

本论文试图以人格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透视投资者的决策心理过程。作者认为,人格结构是个体认知的“过滤器”,是个体认知的基础。面对同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人格“过滤器”,就会有什么样的认知结论,也就有什么样的决策。从这个角度说,投资者不可能是同质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实际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非财富最大化效用”模型。这些“非财富最大化效用”就是他们的各自情绪最大化,而这些情绪的最大化效用又集中体现在对时间的追求上。就此,论文重新定义和明确了理性和非理性、投资和投机的概念,重新赋予效用概念“情绪化”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现代金融学“物质化”的效用内涵。 在这一基础上,论文将效用划分为投资者需求效用——主观效用以及投资者所得效用和市场供给效用——客观效用,并引入了时间变量——时间负效用作为投资者需求效用的重要因子。论文借用实验心理学的阈限概念,引入了绝望阈限、损害(失望)阈限、快乐阈限和满足阈限等各种效用阈限概念,作为识别、描述和解释投资者情绪的依据,并通过一些实证和调查的方式,证实了以上部分论点。这一系列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解释投资者的真实行为。论文的最后部分,运用以上概念及文中提出的双重效用函数,尝试对部分证券市场异象加以系统地分析解释,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论文运用人格心理学原理分析投资者决策心理过程,对投资者行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揭示市场运行规律,帮助证券市场各方主体了解和认识市场本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