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悬浮藻类处理微污染水的实验研究
【6h】

悬浮藻类处理微污染水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微污染水的提出

1.2水体的微污染现状

1.2.1城市水体的污染现状

1.2.2天然水体的污染现状

1.3水生植物处理微污染水的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情况

1.3.2国内研究情况

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意义

第二章水藻处理微污染水的原理及研究方法

2.1水藻对氮元素的吸收

2.2水藻对磷元素的吸收

2.3水藻处理微污染水的特点

2.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4.1研究内容

2.4.2研究方法

2.4.3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悬浮水藻对不同类型微污染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研究

3.1试验材料及设备

3.2试验设计

3.3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3.4试验结果分析

3.4.1不同类型微污染水体中悬浮水藻的生长特性

3.4.2氨氮的去除

3.4.3总磷的去除

3.4.4氮磷比对水藻增殖的影响

3.4.5悬浮水藻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PH值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1试验设计

4.2试验材料及设备

4.3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4.4试验结果分析

4.4.1 pH值对悬浮水藻生长的影响

4.4.2 pH值对氮、磷去除的影响

4.4.3 pH值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4.5本章小结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为研究悬浮藻类对微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特性,本课题试验在不同微污染水质条件下培养悬浮水藻,研究了悬浮水藻细胞密度的增长规律和污染物的去除规律。本文还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悬浮水藻的生长规律及污染物去除特性进行了研究。 对分别代表城市河流、城市人工湖景观水体、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的3种典型的微污染水水样的悬浮水藻培养对比试验中:水样氨氮初始浓度分别为4.8mg/l、8.4 m/l、15.6mg/l,试验末期水样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2%、83.3%、94.2%。总磷浓度分别为0.35mg/l、0.52mg/l、0.89mg/l,试验末期总磷的去除率达到77.1%、96.1%、20%。试验的3个水样中悬浮水藻细胞密度的变化趋势遵循逻辑斯蒂(Logistic)生长模型规律。水藻的增长率符合高斯曲线规律。根据高斯拟合曲线,试验过程中控制酸碱度为中性的1#水样水藻增长率的峰值最高,为1.814;初始酸碱度偏酸性的3#水样水藻增长率的峰值最低,为0.941。本组试验中水藻的增长率高峰期维持时间为2.074~2.788天之间。悬浮水藻对磷的吸收较彻底,本试验中总磷的最低浓度达到0.02mg/l。水体中水藻高速增长的后期,氮磷比的变化趋势会因为不同的微污染水体水质而不同。 在设定不同的pH值和在试验期间控制水体的pH值的水藻培养试验中:氨氮初始浓度为20.5mg/l,总磷的初始浓度为0.94mg/l。中性条件下最终的藻细胞密度是偏酸性条件下的2.6倍。酸碱度为中性的水体条件悬浮水藻对总磷去除率最高为94.6%;碱性条件去除率最低为34%。中性条件有利于悬浮水藻对氨氮的去除。中性、偏碱性、偏酸性3种条件下悬浮水藻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82%、58%。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样最终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7%和34%。试验中CODcr的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ODcr的最终浓度最低为4.2mg/l,去除率达到83.8%。 本课题的试验结果显示,悬浮水藻对微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好。不同pH值条件下,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有较大影响,但是对CODcr的去除率影响不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