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研究
【6h】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导言

第一章城市化理论综述

第二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三章中国城市化的若干争议问题

第四章中国城市化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将是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大量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巫待解决,城市化这一历久弥新的老话题在世纪之初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更加广泛的角度加以综合研究。 本文第一章是城市化理论综述,正本清源,从对城市化的涵义出发,考察了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定义,据此概括出城市化的完整定义。接着描述了城市化的多种度量方式。城市化是一个各类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进程,其背后自有其发生机制。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专业分工,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转换,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及地域间的流动,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分工是效率的源泉,这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着力于探讨国家富裕原因的重要结论。城市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来自于人们对城市分工效率的不懈追求。首先,静态地看,专业化分工引致的比较优势经济、规模聚集经济和结构协同经济能使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到最大化,即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其次,动态地看,劳动分工引致的要素质量与数量的内源性成长积累机制能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突破现有的技术限制,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获取一种动态的报酬递增效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半生发展过程。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D.盖尔·约翰逊指出,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状况。更间接但绝非不重要的是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城市化发展,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极大的促进城市化进程。本章最后一部分是总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历程的不同城市化模式,包括了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四种典型情况。 第二章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就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水平一直滞后于世界各国同期水平,但毕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开始真正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处于20%-50%这个快速发展阶段,恰好处在由行将瓦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正在形成中的现代城市社会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可以断言,我国的城市化浪潮眼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地向前推进着。据相关估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会有60-7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 第三章讨论了几个城市化研究领域极富争议的问题。其一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滞后。尽管大多数人对此持肯定态lx f但也有少数学者持怀疑态度,认为由一于中国复杂的国情,不见得和世界其他各国有相同的城市什.过程曲线,本文根据翔实沟数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存让过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滞后问题。其二是城市规模问题。如何提高城市效率是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城市的规模大小是影响城市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效率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表明除了个别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现有规模都偏小,这导致了城市效率的低下。本部分详细分析了造成我国城市规模普遍偏小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助于形成合理城市规模从而提高城市效率的政策建议。其三是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界的争论的焦点: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为主,或者重点发展中小城镇,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大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中小城市重点论,大小并举论等多种观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城市化实践表明我们实际上奉行的是“小城镇重点论”,大力发展小城镇。这种低成本的城市化方式有利有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探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没有必要局限在大小之争,大中小城市并举及其协调发展,将是中国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然而,这样各方面都照顾到的说法可能在消除了矛盾的同时却丧失了方向和重点。笔者认为,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关键在于找准城市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途径。 第四章研究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战略。中国的城市化要取得好的效果,当从如下五个方面着力:其厂是加强制度创新,从体制上扫除城市化的障碍。它包括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二是善用政府之手,合理“助推”和“助拉”。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在一般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吸引力与乡村的排斥力或称推力与拉力是构成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政府的“助推”表现在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变农业用地为非农用地,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助拉”则体现在通过科学的城市化建设,增加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并降低农民进城成本。其三是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国情,我们加快城市化进程,应当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的城镇体系。其四是合理规划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注意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科技、文化、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切忌厚此薄彼,造成严重后果再加以治理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学术界和决策界日益达成共识:城市化不能单从城市建设入手,现在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刻。而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亦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建一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同时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 在张五常教授众多有争议的观点里面有两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其一是说要固执于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真实世界的现象为出发点,用理论推出假说作解释,然后试把假说下般化,希望能广泛的伸展到其他现象去。其二是说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为什么”,也就是进行经济解释。对第一点我是赞同的,科学之美在于简约,科学的威力也在于简约。以最简单的理论解释复杂的现象是研究者毕生的追求。本文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文中收集了大量资料,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运用基本的工具加以分析,在研究问题时从小处着手,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在我国现实的国情约束条件下对城市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我对第二点持有保留意见,我认为在经济解释的基础上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设计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毕竟是人类并行不悖的两大基本行为口一个水在洞察世事的前提下必然有对未来更清醒准确的认识,尽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也是值得尝试的。正基于此,笔者才敢在对城市化的概念、机制、模式以及历史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政策设计,相信它是有胜于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