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主要以农户借贷为视角
【6h】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主要以农户借贷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的现实依据

1.2研究意义

1.3国内相关研究

1.3.1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1.3.2对农户借贷的研究

1.4国外农村金融理论研究

第二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历程

2.1第一阶段(1951~1979)

2.2第二阶段(1979~1993)

2.3第三阶段(1994~1996)

2.4第四阶段(1997至今)

第三章从农户借贷现状看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

3.1农户借贷水平增长显著,并且增量比较稳定,但相对于整个农户的资金需求还远不够

3.1.1借贷水平

3.1.2借贷水平增量

3.1.3借贷水平远不能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3.2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功能错位,私人借贷是农户借贷的主要来源渠道,私人借贷潜在问题多

3.2.1农户借贷来源状况

3.2.2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功能错位,私人借贷潜在问题多

3.3非生产性目的的资金借贷比重较高

3.3.1农户借贷用途

3.3.2我国农户资金需求具有很强的非生产性

3.4农户的金融意识水平低下

3.5小额信贷是农户借贷的重点,运转机制需要完善

第四章农村金融体系的经济环境困境

4.1历史上,农户的财富积累极为有限

4.2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农民缺乏其他的收入来源

4.3农民的支出大幅增加

4.4农业是个弱质产业

4.5农村交易成本太高

4.6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既取决于金融改革本身,也取决于农村综合改革

第五章扩大资金供给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取向

5.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长期的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最根本的金融方面原因

5.2农村金融具有产业外部性,享受基本金融服务是公民之权力

5.3农村金融改革的首要目标应是扩大金融供给,进行金融深化

第六章政策建议

6.1鼓励农村金融供给,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并进一步对农信社进行改革

6.2制定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长效机制

6.3采取措施增加农户收入

6.4农村城镇化是彻底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必经之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解决农村“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最大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资金是一个必要的生产要素,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不把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好,就难以实现农民增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偏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战略,对农村金融的直接干预政策以及农村金融自身的系统性缺陷,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根据其产权与制度变迁的特征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1年至1979年,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组织变迁的基本动力是行政推动,主要特征是金融管理权与经营权集中于国家的金融计划;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199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稳定产权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的分离;第三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的口号,这一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第四阶段从1997年至今,开始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收缩国有专业银行战线,在全国范围内撤消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全面实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 然而,经历这些改革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依然问题重重。农村金融体系的好坏,最终都反映在行为主体上,农村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就是农户,因而本文从农户借贷的视角去考察农村金融体系这个大的标的。通过考察农户借贷行为,本文认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相对于农村金融需求,供给太少。1978年后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下,1998年以来才徘徊在5%左右,而我国农业的GDP份额占13~15%,农业的就业份额占50%左右,借贷水平远不能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其二,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功能错位。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大范围从农村撤并机构。作为与农户打交道的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体制及规模的问题,难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留下的市场空白,很难满足农户的借贷需求,从而使非正式借贷成为农户借贷来源的主要渠道。从整体看,1986年~2003年农户平均农户借贷70%来源于非正式渠道。非正式借贷渠道有农村合作基金会、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其中私人借贷是农户非正式借贷的主要来源渠道。非正式借贷中,无固定期限借贷、无借据、无担保或无抵押借贷的比例较高,造成贷款纠纷经常发生。其三,农村非生产性借贷比例过高,影响农村借贷资金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1年的调查,占农户借贷总发生额70%的非正式借贷资金中只有33.2%用于生产,造成借贷资金自偿性差,加之农户缺乏其它收入的保障,容易形成坏帐,影响借贷资金的持续发展。其四,农户金融意识水平低下。当农户需要资金时,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或者不知道怎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部分农户不得不向农村高利贷借款,高的利息会打击他们之后的贷款积极性。其五,小额信贷构成农户借贷重点,其运转机制需要完善。2000年对全国2万多农户的调查表明,在所有贷款笔数中,贷款金额5000元以下的占69.76%,说明小额借贷是农户借贷的主体。但小额信贷资金投入规模相对于农村资金需求总量来说仍然有限。对小额信贷业务,正规金融机构难以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寻租问题,运行的成本过高。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子范畴,其作用的发挥不可避免地受到农村经济环境的制约。农村经济环境给农村金融体系造成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上农户的财富积累极为有限;二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户收入增长缓慢;三是近年来农民的支出大幅增加;四是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产业盈利水平较低,生产周期长,抗自然风险能力弱;五是农村地广人疏,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太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本身就问题多多,而经济环境造成的困境更加让它雪上加霜。因而我们应该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城填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提高农户收入,减少其支出,提高农村生产效率,降低农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农村综合改革的成功是金融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本文对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的金融方面的根本原因进行归集,认为金融抑制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最根本的金融方面原因,这种抑制表现为金融供给方面的抑制,主要是对正规金融的限制和对非正规金融的打压,非正规金融长期以来不能取得合法地位,并提出农村金融具有很强外部性、享受基本金融服务是公民权力等的观点。农村金融改革的首要着眼点就是扩大资金供给,进行金融深化。 本文认为,为解决农村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首先应鼓励农村金融供给,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并进一步对农信社进行改革;其次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制定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长效机制;第三,采取措施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农户的经济条件;第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这是彻底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必经之道。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第二章回顾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第三章从农户借贷的视角考察了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考察了农村金融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造成的困境;第五章对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的金融方面的根本原因进行归集;最后一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