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6h】

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3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4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新巴塞尔协议》概述

2.1《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背景

2.2《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2.3《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2.4《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评级方法

3.内部评级法(IRB)综述

3.1内部评级法的含义

3.2内部评级法和其它信用评级法的比较

3.2.1内部评级法和传统信用评级法的比较

3.2.2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的比较

3.3内部评级法的优点

3.4内部评级体系与内部评级法

4.国外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践

4.1美洲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

4.2花旗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

4.3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情况

5.实施IRB法与中国银行业

5.1 IRB法对中国银行业的意义

5.2中国银行业实施IRB法的外部环境

5.3实施IRB法的必要条件

5.4实施IRB法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5.5中国银行业实施IRB法的建议

6.案例分析——深圳平安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结构框架

6.1深圳平安银行简介

6.2深圳平安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体系

6.2.1深圳平安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体系概况

6.2.2深圳平安银行信贷风险评级(客户)参考标准

6.2.3深圳平安银行信贷风险评级(债项)参考标准

6.3深圳平安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体系与新巴塞尔协议内容中的异同

6.4案例的应用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3年4月发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三稿),该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为三大支柱,提供了处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一揽子方案,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最新成果以及监管实践的最新变化,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作为国际银行业统一的风险管理标准、原则和方法,它的实施必然会对国际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风险评级是测量风险的开端其和信用风险紧密相关,评级又分为外部评级即通过公共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内部评级,2006年实施的《新巴塞尔协议》就是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指引。 中国已加入WTO,新协议迟早会约束中国整个银行业,加强和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以新协议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新协议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对新协议本身的作了研究,介绍了新协议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内部评级法是新协议的核心,本文介绍了内部评级法的内容及其优点,并且对国外银行的内部评级法作了说明,进而指出建立我国银行业的内部评级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六章,各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内部评级法的研究状况,指出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为新巴塞尔协议概述,着重介绍了新协议提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三大支柱,并解释了新协议中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标准法(SA)<'1>和内部评级法(IRB)<'2>。新协议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比以前的更为精确的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而内部评级法下面又衍生出两种方法,即:基础法和高级法。内部评级法的提出被认为是新协议中的核心内容,内部评级法是个二维的评级系统,既对借款人进行评级,又对债项进行评级。为了使银行不断提高风险计量的精确性和敏感性,新协议进而提出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风险计量方法,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并使用内部评级法,以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率能对银行业务发展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引起的风险程度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性,并通过资本优惠,鼓励商业银行采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以达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第三章:为内部评级法(IRB)综述,主要介绍了内部评级法的主要内容,并对内部评级的两种方法:初级法和高级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内部评级法和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方法以及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标准法进行对比,总结出了内部评级法的优点,指出在我国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必要性。 内部评级法与传统信用风险评级方法相比,其优点是内部评级法是二维的评级体系,是定量的分析方法,模型中应用了数学、统计学方法。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相比,其优点:一是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主要是依靠银行内部风险系统的建设,具有主动性,可以使银行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二是内部评级法要求计算出不同风险级别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并把债务人和债项两方面的因素都尽可能的考虑进去,是衡量风险的绝对尺度;三是计算的风险精确度更高,内部评级法主要根据风险因素大小,通过信用计量模型来计算风险资产数量,更为精确的计算出银行不同类型客户的违约损失概率从而进一步判断银行潜在的损失。实际上,内部评级法使得银行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收益最大化或者说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四是内部评级法对风险范畴的涵盖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能较好的解决一些标准法不能解决的交叉问题,如标准法不适用于零售信贷资产组合,‘其应用的这种简单的划分风险档的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国别风险权重问题以及一些交叉问题。 第四章:国外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践,主要对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银行先进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银行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评级体系,为案例分析埋下伏笔。 第五章:实施IRB法与中国银行业,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内部评级法适应了国际化银行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内部评级法能有效地衡量与防范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法可以加速推进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建立。阐明了中国银行业实施IRB法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其必要条件一是建立以计量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级系统;二是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三是确保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四是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五是科学测算违约概率(PD)。指出实施IRB法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对中国银行业实施IRB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六章:案例分析。以深圳平安银行为例,介绍其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并与新巴塞尔协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深圳平安银行的信贷风险评级体系为两维的。一维针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用以测量违约率(PD),另外一维反映债项的一些特殊性质,用以测量清偿率(LGD);深圳平安银行对每一笔授信提出了明确的年度复查日,除此之外,按季度收集企业相关财务报表,进行常规的评级检查和更新,并更新相关系统数据;深圳平安银行信贷风险评级体系重视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这些与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一致。其不同之处(差距)在于,深圳平安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评级是基于该行的客户关系与信贷业务管理系统平台进行的,尚未引入专门的评级系统,该行的数据库还处在建设初期,数据库的完善需要的时间更长,建立风险计量模型所需的风险数据还没有系统整理。这与新巴塞尔协议对数据质量和时间要求有极大差距,另其评级方法定性有余,定量不足,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但通过实施IRB法,该行对信用风险的评估贷前与贷后相结合,使风险管理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另外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有利于提升信贷组合风险管理。在该行IRB应用意义的研究上,本文创新地提出了:一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贷文化是实施IRB的重要条件。二是数据库可以在实施中建立、积累和完善。并与我国情况相结合,指出在我国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任重道远。 结束语。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我国已经加入WTO,又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成员国,必然要逐步地接受以新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原则、标准与方法,建立起我国的内部评级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观全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着重介绍了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内部评级法,同时,对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评级方法和内部评级法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国外知名大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以及我国应该怎样借鉴其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构建既符合我国实际,又顺应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 1、对内部评级法和商业银行业广泛应用的传统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违约率计算、测算的精确度方面等许多方面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将内部评级法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另外一种评级方法—标准法也进行了对比,从而总结出了内部评级法的优点,进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 2、对内部评级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引入了国外内部评级法的先进做法,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哪些方面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来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内部评级体系。 3、以深圳平安银行为例,提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贷文化是实施 IRB的重要条件。二是数据库可以在实施中建立、积累和完善。指出在我国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当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数量模型分析的不足。本文对 IRB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字描述,但对其涉及的数量模型分析不足。 2、研究的深度不足。在我国如何结合国外内部评级法的先进做法方面,由于理论水平有限,并没有深入展开进行论述。 3、研究的广度不足。本文只就深圳平安银行一个案例进行了论述,并不能代表当前我国银行界实施IRB的普遍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