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社会关系视角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6h】

基于社会关系视角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社会关系理论概述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一、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取向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取向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西方文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一、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东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对东西方人际关系论的超越

一、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定义

二、社会关系的划分

小结:

第二章权力游戏中的理性判断——黄光国对“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的论述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三种类型及其互动法则

一、黄光国教授对人际关系的分类

二、人际关系的互动法则

第二节人情及人情法则

一、人情

二、人情法则

第三节拉关系

第四节面子-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一、面子的概念

二、面子功夫

第五节人情的困境及规避方法

一、人情的困境

二、人情的规避方法

第三章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一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概述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

三、操作风险的特点

四、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关系

一、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二、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人际关系视角)

第一节泸州市农业银行-挪用资金案操作风险成因剖析

一、 基本案情及作案手段

二、一般层面原因剖析

三、基于“亲情困境”角度的成因深度分析

第二节达州市中国银行-违法发放贷款案操作风险成因剖析

一、 基本案情及作案手段

二、一般层面原因解析

三、基于“人情困境”角度的成因深度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

第一节减小人情与法规制度的张力——对银行雇员“洗脑”

一、将个人取向内化

二、以公平法则建立互动规则

三、到陌生地区建立公平法则

四、运用心理“区隔”策略

五、采用“拖”的策略

第二节 完善内控制度

第三节塑造良好的银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

一、激励考核机制中应当增加人性化的管理

二、要强化对操作风险认识的文化导向

三、督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严格队伍管理,抓好操作风险防范的源头

第四节完善用人机制

一、招聘良好素质的员工

二、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任何金融机构从一开始运作,就必然面临操作风险。不少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主要还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是,如果作进一步分析的话可以发现,在引发信用风险、导致不良资产的诸多案例后面,实际上相当比例是因为违规操作等操作风险因素引致的。而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内部、外部欺诈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操作风险中居于主要地位。近些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关于操作风险的金融案件,涉案金额之高令人震惊,引起了包括银行监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银行业有必要尽快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这不仅符合国际风险管理的潮流,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 本文并没有对所有种类的操作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而是针对占比最大的内、外部欺诈这一类型操作风险,抓住其中最重要的“人”与其“社会关系”的因素,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那句最具代表性的话。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也极为重视,中国人际关系因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而成为我们研究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基础。人情是中国人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它决定了中国人在与没有血缘联系的他人进行交往互动时所表现出的互惠互利的社会性交换行为以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关系取向。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人情的产生和形成则起因与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家族主义文化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化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及文化的泛化过程。面子则是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本论文首先对人际关系理论进行了简介,之后依据台湾学者黄光国先生提出的“人情与面子”这一理论模式,对华人的特殊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揭示了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随后,运用“人情与面子”这一理论框架分别从亲情困境、人情困境角度对商业银行的两个内部欺诈类型操作风险案例进行了透彻的成因剖析。这也是本文的亮点之所在。最后,针对该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法。 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让国内相关人士获得系统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同时,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