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ST股票主动退市案例分析——以*ST二重为例
【6h】

ST股票主动退市案例分析——以*ST二重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ST股票退市的相关研究

1.3.2 主动退市的相关研究

1.3.3 我国ST制度

1.3.4 我国退市制度简介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案例简介

2.1 公司简介

2.2 *ST二重主动退市过程

3.*ST二重退市时机与动因分析

3.1 退市时机分析

3.2 *ST二重退市动因探析

3.2.1 避免被动退市

3.2.2 其他动因

3.3 争议性

4.*ST二重退市策略分析

4.1 退市方式分析

4.1.1 要约收购

4.1.2 股东大会方式退市

4.2 要约收购定价分析

4.3 信息披露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4.4 *ST二重主动退市成功因素分析

4.4.1 政策优势与交易所鼓励

4.4.2 特殊股权结构,控制权集中

4.4.3 国机集团资金支持

5.*ST二重主动退市效应分析

5.1 价值效应

5.2 绩效效应

5.3 治理效应

6.案例启示

6.1 ST股票主动退市方式的选择

6.2 对中小股东的投资建议

6.3 政策建议

6.3.1 ST股票收购价格的确定

6.3.2 加快股东集体诉讼制度建设

6.3.3 完善强制退市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上新股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仅程序复杂,而且还须受限于产业政策等因素;并且出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的考虑,自A股市场创立以来,证监会多次暂停IPO,因IPO暂停导致的空窗期累计长达47个月。“上市难”造成了我国A股主板市场上市资源稀缺;稀缺的上市资源和买壳、借壳上市的可操作性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价值不菲。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强制退市制度的不完善,我国A股市场退市率偏低,自2001年A股启动退市制度至今,主板市场上仅仅有不到40支股票强制退市。由于“壳资源”的收益性,我国A股市场上主动退市的股票也是少之又少,根据深交所统计我国股市的平均年退市率不足1%。同时,低退市率伴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死鸟”现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有着负面影响。
  2014年10月,我国发布退市新规;2016年3月1日,我国注册制改革开始并且将持续两年执行。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核由核准制转向注册制是必然之势,而一旦有一个宽松的上市制度,从资本市场主动退市就会发展成一种运营策略。
  *ST二重不仅是退市新规实施以来首家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更是我国A股市场上首只采用股东大会方式主动退市的ST股票。*ST二重的退市方式、退市过程等对未来的ST股票的主动退市具有借鉴意义,其退市效应对于投资者未来类似的投资决策也有参考价值,案例中体现的问题也对我国A股主板市场的制度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ST二重的主动退市进行案例研究,也有丰富我国的主动退市理论的意义。
  由于我国ST制度的特殊性,以及退市企业的稀少,关于ST企业主动退市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关于*ST二重退市的研究中,也多以新闻报道、投资建议为主,鲜少有理论化的分析。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ST二重主动退市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案例分析的背景和意义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简要阐述*ST二重退市过程后,从退市时机和动因、退市策略和退市效应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在对退市时机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避免强制退市是*ST二重最直接的退市动因,随后通过分析经典退市动因理论对案例的适用性探讨*ST二重的其他退市动因,并对在其退市过程中出现的争议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从退市方式、要约收购定价、中小投资者保护等多方面探讨了*ST二重的退市策略,对*ST二重的两种退市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分析其主动退市成功的影响因素。同时,本文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法等方法,运用财务指标,从价值效应、绩效效应和治理效应三个层面探讨*ST二重的退市效应,并从资本结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四方面分析其绩效效应。最后,根据前述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等,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政策三个层面给出相应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张琰;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学科 金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杜野;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F832.51;
  • 关键词

    股票市场; 退市效应; 资源配置; 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