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6h】

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

2.文献研究

2.1 城镇化及其阶段

2.2 城郊失地农民及市民化概念界定

2.3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2.4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评价指标

2.5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对策研究

3.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理论分析

3.1 市民化的演进

3.1.1 市民化的内涵

3.1.2 市民化的过程

3.1.3 市民化出现的原因

3.2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特征

3.3 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特点

4.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案例—成都市龙泉驿区

4.1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描述

4.1.1 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评测体系

4.1.2 指标权重计算

4.1.3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评测标准

4.1.4 研究假设

4.1.5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6 研究小结

4.2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取

4.2.2 计量模型

4.2.3 输出结果

4.3 本章小结

5.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案例实证结论分析

5.1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失地安置基本情况

5.2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经济维度融入状况较好

5.3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社会维度融入欠佳

5.4 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心理维度融入情况向好

6.促进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6.1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有效的就业帮扶

6.1.1 增加社区就业岗位的提供

6.1.2 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6.1.3 积极发挥龙泉汽车城产业优势,提升汽车产业就业吸收能力

6.2 大力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

6.3 充分提高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6.4 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配套实施

6.5 加大社区提供养老及各项服务的力度

7.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乡村人口,标志着始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全新阶段,然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仅为35%。对于转移进城的广大农业转移人口来说,他们明显未实现户籍身份的转变,没有公平享有城市公共福利,城市的种种“好处”将他们拒之门外,这将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完成。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新兴群体,他们是因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被政府和开发商征收城郊土地而出现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同时,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也相应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补偿,并且自身的农村户籍转化为城市户籍,有一些失地农民还获得住房安置和就业安置,这些金融资本足以让他们在大都市站稳脚跟,市民化起点更高、条件更优越。由于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成为引导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先驱典范,对于我国城镇化后期阶段尤为重要。
  由于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属于农业转移人口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其有关理论基础的论述将分别从经济学理论到公共管理学理论,最终回归于社会学相关理论,并依逻辑递进关系展开。经济基础方面,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他们从零利润的农业生产部门转移流动到收益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是城镇化的第一阶段;其次,他们转移到城镇后随即面临能否公平享有城市公共服务的问题,大都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多与户籍挂钩,非城镇户籍或者已经获得城市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可能无法享受与大都市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这不利于他们进行市民化,本文通过梳理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了制定或修改相关政策的依据;再次,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城市并能够公平享有城市福利与社会保障,进而又能否顺利地成功地转化为城市居民昵?我们通过对社会融入理论的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应从不同维度考察,他们是否能够很好的进行社会融入,成功转化为城镇居民,完成市民化进程,这都需要由不同维度的融入情况来体现。
  成都是典型大都市带动大郊区发展的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成都市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案例,根据文章对大量文献的研究提出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情况较好的假设,并分别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维度来衡量其市民化现状。首先通过建立衡量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指标体系进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88个。我们对问卷内容五个部分分别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在了解其市民化基本现状后,提出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在经济维度融入情况较好,社会维度融入情况较差,心理维度融入情况较好的假设,从而利用熵值法计算我们所构建的15个三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样本实际得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拟定融入情况评判标准,最终证明两个假设均是成立的。接着,我们选择八个自变量,分别以三维度各自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建立三个回归模型作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总体上把握现实情况,深度剖析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和困境。本文通过构建衡量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的指标体系,通过三维度得分,判断龙泉驿区失地农民城市社会融入情况,并分析影响各维度融入情况的具体因素,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途径,为提高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能力和程度提供依据,高效地促进国家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从整体理论框架出发,本文的理论文献研究是对实证部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在实证分析中基本映证了理论指导,证明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在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基础上,的确在市民化过程中走得更快更远更好,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具体体现在三维度中经济和心理维度的融入情况较好,而社会维度融入情况不佳,总体的融入情况较好。对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失地农民来说,这个结果令我们满意,因此,可以更进一步地把对这个案例的研究推向全国其余市民化条件类似的大都市郊区,提炼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本文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困难,其他城市地区在进行市民化时可适当避免,以确保少走弯路,积极主动发挥城郊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带头作用,为拉动我国市民化进程做出贡献。
  在理论和实证的交相辉映中,我们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对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失地农民,他们就业情况不理想,龙泉驿区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的汽车产业对失地农民的积极吸纳,对于就业安置和帮扶做的不到位。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转移后的经济收入状况将直接决定其它维度的融入情况,进而影响整个市民化进程,所以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转移进城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挣得一份可观收入,这就为其余维度的融入作出良好的铺垫,有利于他们在其余维度进行融入。其次,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不喜爱与城市原居民交往,这对于他们在社会维度的融入极为不利。对于这些明显且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给予一定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期望为其余大都市郊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带来启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