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银行竞争与贷款监督——基于贷款公告效应的视角
【6h】

银行竞争与贷款监督——基于贷款公告效应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框架

1.4 本文创新之处

2.银行竞争与贷款监督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商业银行贷款监督功能与贷款公告效应关系分析

2.2 银行竞争与贷款监督关系分析

2.3 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

3.1 事件研究法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3.1.1 事件研究法简介

3.1.2 样本数据选取及处理

3.2 模型设计

3.2.1 解释变量及其定义

3.2.2 建立回归模型

4.银行竞争与贷款监督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分析

4.2 样本分组检验

4.3 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分析

5.研究总结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虽然近几年我国股票、债券类直接融资市场规模一直在扩大,但仍然动摇不了银行贷款在我国非金融类企业融资中的核心地位。据统计,2015年仅人民币贷款一项就占全社会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额的73%,达到了近9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也决定了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上来讲,银行贷款一般兼具“融资功能”和“监督功能”。两个功能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当企业有资金缺口时可以找银行申请贷款援助,解决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在与企业建立债权债务关系全程中,银行又会发挥它的监督功能,确保贷出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只要有贷款发生,“融资功能”就一定会实现,但“监督功能”却有缺位的可能。银行贷款的“监督功能”体现在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督两个方面。在贷前审查阶段,企业根据要求向银行递交贷款申请材料,银行根据自身的标准对企业的资质、信誉、财务状况等因素进行审核,只对审核通过的企业发放贷款;在贷款发放后,银行需要及时跟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变化,确定这些变化是否会对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造成不利影响,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提前收回贷款、停止继续发放贷款,或者对相关贷款进行展期。
  在银行贷款监督功能有效发挥的情况下,银行作为逐利主体,会将贷款资源出借给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未来履约的可能性也越大。根据戈登模型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核心因素有每股收益、股利增长率、以及必要投资报酬率,当经营良好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它可以动用的资源也会增多,财务杠杆的增加会提升每股的剩余收益,并且在企业可用资源增加的情况下,企业也容易拓展更多的投资机会,其未来的增长率也有可能提高,因此企业的股权价值也会相应的增加。如果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这个消息被市场得知,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会认为企业未来成长可期,反馈到借款企业的股价变动上就表现为贷款公告日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股价有一个正的异常收益率。相反,如果银行贷款监督功能缺失或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时候,资源并不会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这反倒为企业消耗稀缺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增加了贷款资金所面临的风险,反映在借款企业的股价上就会出现贷款公告日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股票价格出现负的异常波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贷款公告日前后一段时间内借款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的情况来评价分析银行贷款监督作用的效果。关于贷款公告和借款公司股价异常变动之间的关系,国外的一些学者率先做了研究,发现在成熟资本市场中贷款公告引起的股价异常波动的方向通常为正,该结论还得到了跨国数据的验证。我国学者借鉴相同的思路对中国资本市场在贷款公告日前后的反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结论并没有像国外市场表现的那么一致,有的学者发现我国市场中贷款公告异常收益率的符号是正的,有的学者发现贷款公告后借款公司股票的异常收益率是负的。这些证据表明,银行贷款确实对企业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借款公司股价的异常收益率波动来进行验证,但是这种关联在我国市场上表现并不明显。
  关于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是因为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双重国有性质所致。在我国,银行股权多由政府控制,加之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政府干预银行贷款提供了便利的操作条件和动机。另一方面,我国非金融类企业主体中,也是国有类型的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出问题后往往会有政府兜底,所以银行的贷款监督动机并不足。那么除了产权这个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到银行贷款监督功能的发挥么?从经典的SCP理论来看,市场结构会影响企业行为,企业行为会影响企业绩效。贷款行为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行为之一,对借款企业的监督行为会伴随着贷款的发生而同时发生。那么按照SCP理论分析,我们是否可以推测银行的外部竞争环境会对银行的监督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呢?国外的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已做过相关研究,他们主要通过推导理论模型的方式来说明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少有学者从贷款公告效应的视角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弄清楚银行业竞争与贷款公告后的异常收益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贷款监督又有什么样的关联,本文从公告效应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探索。
  首先,本文选取了2009-2014年内所有的银行贷款公告为总体,按照一定的选择标准最后选取了115个研究样本。将样本公告日定义为事件日,将事件日前后各10天的时间长度定义为事件窗口,将事件日前200天到前20天的这段时间定义为估计窗口,然后采用市场模型法计算了事件窗口内样本的单日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并对异常收益率(累计异常收益率)进行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检验发现,在贷款公告日前单日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就出现均值显著异于0的情形,并且符号为负,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认可银行贷款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作用。同时,由于在贷款公告日前市场就已经开始对此事产生反应,说明在我国股票市场贷款公告的信息存在提前泄露的可能。
  由于贷款公告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反映银行贷款监督作用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而银行业竞争环境又会影响贷款监督作用的发挥,所以本文通过观察银行业竞争程度不同的地区贷款公告后市场异常收益率的差异来考察银行业竞争情况对银行监督作用的影响。为此,本文分别按照CR4指标和HHI指标对样本进行了分组检验。分组检验的结果发现,在贷款公告日前第3天,竞争程度低的组日均异常收益率显著高于竞争程度高的组的日均异常收益率,其他时间不同组别的日均异常收益率虽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银行业竞争状况确实会影响贷款监督。为了进一步检验竞争程度对银行监督作用影响大小,本文接下来将异常收益率(累计异常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对相关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也发现在贷款公告日前第3天,异常收益率与CR4指标和HHI指标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与分组检验的结果一致,而事件窗内其他时间段异常收益率(累计异常收益率)与竞争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回归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格局确实会对银行贷款的监督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很显著。同时,本文还发现公告前第3天的异常收益率与贷款续新、现金流量比率显著负相关,与自由现金流比率显著正相关,与其他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银行贷款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很弱。由于异常收益率是分组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关键,而正常收益模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异常收益率数据的大小,为了避免因模型选择造成分析结果只是在特定的正常收益计算模型下才成立,本文在稳健性检验部分同时使用了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两种方法计算事件窗内样本的异常收益率值,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与异常收益率之间关系与前文的分析结论一致,印证了银行业竞争对贷款监督作用的影响。另外,本文还通过重新选择样本的方法研究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发现即使在修改样本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也是成立的。为此,可以初步判断异常收益率与银行业集中度之间的正向关系是稳定的,表明银行业竞争程度越低,公告的异常收益率越大,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也就越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视角新颖,从贷款公告效应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业竞争与贷款监督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关于贷款公告效应的文章虽然很多,但多半都是讨论企业自身特征以及贷款特征如何影响公告效应大小上,而本文在综合考虑企业特征、银行贷款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银行业区域竞争程度指标,将公告效应和银行竞争结合起来考察银行竞争对银行贷款监督的影响,这算是一个小的创新或者改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