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成都各区(市)县域为例
【6h】

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成都各区(市)县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及内涵

2.1.2 耕地可持续利用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区概况

3.1 区域位置

3.2 自然经济状况

3.2.1 自然环境状况

3.2.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3 城镇化和耕地利用状况

3.3.1 城镇化发展

3.3.2 耕地利用状况

3.3.3 城镇化对耕地保护影响

3.3.4 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机理

4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衡量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的选取

4.3 评价单元的划分

4.4 评价方法

4.5 评价结果

5 耕地可持续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5.1 时序差异分析

5.1.1 耕地可持续整体差异

5.1.2 耕地可持续区域差异

5.2 空间差异分析

5.2.1 耕地可持续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5.2.2 耕地可持续利用空间关联性分析

6 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

6.1 变量解释与选取

6.2 计量模型构建

6.2.1 方法与检验

6.2.2 计量模型构建

6.3 实证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场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耕地作为土地中最为精华部分,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财产,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坚持耕地变化动态平衡和耕地高效利用,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是合理利用耕地的行为。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优质耕地被蚕食现象屡见不鲜,耕地利用中人地矛盾不断激化,对耕地保护造成严重威胁。成都市(简称“蓉”)作为四川省会城市,是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城市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等中心,也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其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渥。但伴随着成都市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相应的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认清当前耕地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评价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对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以成都市区(市)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统计资料,分析成都市区(市)县城镇化、耕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和影响机理,从耕地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性和社会性5个方面,构建成都市县域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年、2009年、2013年为研究时点,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综合评价模型测度成都市区(市)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根据结果剖析成都市耕地可持续利用时空特征,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索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程度。基于论文研究目标,得出主要结论为:(1)通过成都市区(市)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结果,成都市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下降趋势,19个区(市)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综合分值两极分化程度明显。(2)成都市区(市)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四周递增的圈层结构。耕地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子系统水平呈现中间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耕地经济性子系统水平呈现从中间向四周递减的“金字塔”特征;耕地社会性子系统呈现四周向中间波动递减的“波浪”特征。(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成都市区(市)县耕地可持续利用整体表现出较强空间聚集特征,“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三圈层大邑县,与邻近区(市)县具有空间均质性;“冰点区”主要分布在五城区,呈现空间集聚分布态势。(4)从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影响机制分析,经济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均为负向影响,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土地城镇化对其负向影响程度最大,社会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小的负向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