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府审计治理“三公”经费的路径与效果研究
【6h】

政府审计治理“三公”经费的路径与效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三公”经费相关研究

2.2政府审计相关研究

2.3政府审计与“三公”经费

2.4文献述评

3“三公”经费现状分析

3.1“三公”经费公开时间

3.2“三公”经费公开的内容

3.3“三公”经费公开的信息含量

3.4“三公”经费公开问题分析

4政府审计与“三公”经费关系的理论分析

4.1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

4.2委托代理理论

4.3公共管理理论

5 政府审计治理“三公”经费的实证检验

5.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研究设计和数据说明

5.3政府审计对“三公”经费治理作用的实证结果分析

5.4主要研究结论

6政策建议

6.1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信息披露机制

6.2制定并完善“三公”经费审计的法律法规

6.3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审计监控机制

6.4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7研究创新与研究展望

7.1研究创新

7.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三公”经费是政府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招待、公务车购买及运行产生的费用,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部分。2011年国务院规定98个国务院组织机构全面披露“三公”经费,2012年国务院将公开范围扩大至各地方省级政府,要求地方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三公”经费的公开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其庞大金额更是让人为之咂舌,如,有媒体报道①,2013年来我国三公消费突破9000亿,占2012年财政收入的10%。各地方省级政府“三公”经费金额更是居于高位,2013年北京和上海市级三公消费超过10亿②;民革中央2010年调查显示,仅各省公车购买及运行维护开销就达到国家财政支出总金额的6%-12%。“三公”经费因其可能涉及到政府官员的奢靡浪费、贪图享乐等公共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广受社会关注。随后国务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治理三公消费,指出要严格审批与监管,落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在2012年发布“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及2014年进行公车改革后,国务院组织机构和各地方省级三公消费得到抑制,预决算金额开始明显下降。但需要指出的是“三公”经费并不是越少越好,原因在于政府作为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需要承担维护我国长治久安、保障社会群众的生命、财产及法律规定的权益不受侵害等任务,其行政开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国家“三公”经费理当合理控制,全面治理三公消费存在的不合理开支部分。政府审计具有预防、揭示及抵御功能,因此,在其治理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异常开支方面应该能发挥巨大作用。我国“三公”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政府审计在治理其不合理开支方面也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有关政府审计对“三公”经费预算治理作用的研究,即缺乏系统深入的规范研究,又缺乏比较科学有效的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政府审计对“三公”经费预算的治理作用,本文在梳理政府审计与“三公”经费相关研究文献后,对我国31个地方省级政府2013-2017年的“三公”经费现状进行分析。此后,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在梳理了政府审计对“三公”经费治理路径的基础上,以我国31个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法,检验政府审计对其治理作用。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审计的介入能够很好的治理各地方省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建立“三公”经费信息披露机制,修订与改善“三公”经费审计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审计监控机制及完善政绩考核制度等相关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