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
【6h】

退耕还林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ABSTRACT

1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内容

1.2.1中外退耕还林历史及对比研究

1.2.2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1.2.3理论与技术在退耕还林实施中的应用

1.2.4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思路

1.3.2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2退耕还林历史及文献综述

2.1退耕还林研究简史

2.1.1美国退耕还林实施

2.1.2俄罗斯退耕还林的实施

2.1.3德国退耕还林实施

2.1.4欧洲的退耕还林的实施与研究

2.1.5中国退耕还林实施

2.1.6中外退耕还林的比较研究

2.2退耕还林研究进展

2.2.1退耕还林政策研究

2.2.2退耕还林技术研究

2.2.3退耕还林相关理论研究

2.2.4退耕还林生态学过程研究

2.2.5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性研究

2.3退耕还林研究存在的问题

2.3.1存在的理论问题

2.3.2存在的方法问题

2.3.3存在的应用问题

2.4小结

3陡坡耕地退化生态系统

3.1陡坡耕地及其相关术语概念及分类

3.1.1耕地

3.1.2坡耕地

3.1.3坡地

3.1.4陡坡耕地

3.2引起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界定

3.2.1临界坡度界定的研究方法

3.2.2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的界定

3.2.3在粮食安全前提下的退耕还林坡度界定

3.3陡坡耕地是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

3.3.1系统结构简单

3.3.2系统生产力下降

3.3.3土壤退化,土壤养分含量降低

3.3.4系统的功能退化

3.4小结

4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研究

4.1退耕还林工程提出的背景

4.1.1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4.1.2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存在隐患

4.1.3西部大开发战略属国家需求

4.2退耕还林概念及特征

4.2.1退耕还林的概念

4.2.2退耕还林的内涵

4.3退耕还林的特征

4.3.1退耕还林实施经营对象面积的辽阔性——自然特征

4.3.2退耕还林的外部经济性——经济特征

4.3.3退耕还林经营与投资主体的多样性——社会特征

4.3.4退耕还林与可持续性经营——综合特征

4.4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4.4.1生态经济学基础理论

4.4.2生态学基础理论

4.4.3林学基础

4.4.4经济学基础

4.4.5社会学基础

4.5小结

5退耕还林技术模式与产业模式构建研究

5.1退耕还林技术集成的总体思路

5.1.1总体思路

5.1.2系统集成的技术路线

5.1.3成果集成的关联组合

5.1.4技术组装与集成

5.2集成、组装、配套和优化的退耕还林技术组合模式

5.2.1退耕还林技术组合模式集成应遵循的原则

5.2.2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和生态产业模式分类

5.3四川盆周低山区退耕还林(草)适宜品种及技术指南

5.3.1主要生态类型区

5.3.2退耕还林适宜的品种及技术指南

5.4小结

6退耕还林地林草模式生态学过程研究

6.1研究区退耕还林试验示范简况

6.2退耕地典型模式的生态学过程研究

6.2.1植物种多样性变化

6.2.2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

6.2.3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系生长及特性

6.2.4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土养分互动研究

6.2.5三种林草复合模式邻体干扰研究

6.2.6三种林草模式养分积累的时间动态变化

6.2.7退耕还林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及价值研究

6.2.8退耕还林后经济效益初步研究

6.3小结

7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经营对策

7.1退耕还林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7.1.1退耕还林(草)的指导思想

7.1.2退耕还林工程应遵循的原则

7.2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7.3退耕还林工程科技与政策支撑

7.3.1强化科技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7.3.2加强人才培养

7.3.3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7.3.4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7.3.5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7.3.6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7.4小结

8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承担的研究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文在对现有陡坡耕地利用和经营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集成、组装生态改造与水土流失治理已有研究成果,以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原理等为依据,建立了退耕还林(草)试验示范区,进行长期系统的定位研究,其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外退耕还林的比较研究,各有关国家退耕还林的共同点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2.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是坡度.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坡度临界值为15~20°,其余地区为25~30°.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以后,不会造成粮食安全问题;如果将坡度值下移,可能在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的矛盾.3.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概念、涵义及主要特征.4.首次提出了退耕还林是学科的集成,是各学科在人对自然关系上的交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集成、吸收与融合了生态学、林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现有理论,系统阐述退耕还林理论基础.5.从中国已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认识出发,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集成,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技术集成原理,首次提出了陡坡耕地退化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以及极度退化的坡耕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6.通过对退耕还林典型林草模式物种多样性变化、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乔木与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征、根系与土壤的养分动态、模式邻体干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及价值测评、模式的经济效益等生态学过程进行研究,提出退耕还林后评估技术和方法,林草模式经营技术和可持续经营对策措施,为生态环境建设、森林植被恢复奠定了良好研究基础,丰富了森林培育学和恢复生态学相关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