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利用肿腿蜂带菌主动传染机制的探索
【6h】

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利用肿腿蜂带菌主动传染机制的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前言:

1.文献综述(松墨天牛生物防治及白僵菌的应用)

1.1松墨天牛的危害及生物学特性

1.2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白僵菌在松墨天牛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生物防治中的虫菌结合应用

1.5白僵菌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2.材料与方法

2.1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试验

2.1.1菌株来源

2.1.2白僵菌各菌株分孢子大小测量

2.1.3白僵菌各菌株营养生长量测定

2.1.4白僵菌各菌株产孢起时观察

2.1.5白僵菌各菌株产孢量测定

2.1.6白僵菌各菌株孢子萌发试验

2.1.7白僵菌各菌株孢子耐热性试验

2.1.8白僵菌各菌株孢子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2.1.9白僵菌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测定

2.2白僵菌主动传染机制的探索

2.2.1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试验

2.2.2Bxs菌株对川硬皮肿腿的毒力试验

2.2.3川硬皮肿腿蜂携孢量及孢子损耗试验

2.2.4川硬皮肿腿蜂传菌试验

2.3 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DNA多态性RAPD分析

2.3.1供试菌体制备

2.3.2基因组DNA的提取

2.3.3扩增及产物检测

3.结果与分析

3.1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试验结果

3.1.1白僵菌各菌株分生孢子大小测量结果

3.1.2 21个白僵菌菌株营养生长测定结果

3.1.3白僵菌各菌株产孢起始时间测定结果

3.1.4白僵菌各菌株产孢量测定结果

3.1.5白僵菌各菌株孢子萌发率测定结果

3.1.6白僵菌各菌株孢子的耐热性试验结果

3.1.7白僵菌各菌株孢子抗紫外线能力试验结果

3.1.8各菌株对松墨天牛的毒力测定结果

3.2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主动传染机制的探索试验结果

3.2.1川硬皮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试验结果

3.2.2 Bxs菌株对川硬皮肿腿蜂毒力试验结果

3.2.3川硬皮肿腿蜂携孢量及孢子损耗试验结果

3.2.4川硬皮肿腿蜂传菌试验结果

3.3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不同菌株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结果

3.3.1引物筛选

3.3.2菌株RAPD扩增结果

3.3.3聚类分析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2讨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危险性病害。该病在我国主要借助羽化后的松墨天牛成虫在获取补充营养和产卵时传播,因此有效控制松墨天牛的发生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利用白僵菌防治松墨天牛来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是一条重要途径。本实验较为系统地研究比较了21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指标;进行了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主动感染松墨天牛幼虫的探索实验;并分析了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态性,结论如下: 1.对21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孢子形态、营养生长、产孢起始、产孢能力、孢子萌发率、耐热性、抗紫外线能力等生物学性状以及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毒力进行全面地比较研究。比较生物学性状,结果从优到劣排序是:Bxs、B5、F-263、B1、B6、Bf、By2、B12、Bz、B9、B3、B14、B2、B4、B8、B13、By7、B11、B10、B7、B15;比较各菌株对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和白僵率,B5、Bxs和F-263三个菌株优于其它菌株。综合21个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天牛幼虫的毒力指标,最终得出防治松墨天牛幼虫最优良菌株是来自浙江象山的Bxs和来自江苏的B5菌株。其中Bxs在生长指标上略占优势,B5在抗性指标上略占优势。 2.室内实验表明,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球孢白僵菌主动感染松墨天牛幼虫的设想是可行的。白僵菌对川蜂活力的影响较小,借助川蜂的主动搜索能力,白僵菌易打破天牛幼虫的生态防线到达天牛体表。 3.采用RAPD技术对21个不同来源的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测定。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引物对各菌株进行PCR扩增。从21个白僵菌菌株中共获得327个RAPD标记,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0.9个RAPD片段,其中多态性标记256个,占78.3%。从RAPD结果可知寄生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