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秧龄和秧苗平面分布方式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6h】

秧龄和秧苗平面分布方式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以分蘖力较强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D优527为材料,设置了秧龄和秧苗平面布置方式两因素,运用定点抛栽技术,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秧龄和秧苗平面分布方式对水稻群体消长、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特征、籽粒灌浆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及非均匀无序平面分布稻株的个体特征。结果如下: 1.秧龄越小,有效穗越多,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秧龄显著地影响了结实率,中秧龄(A2)和大秧龄(A3)处理结实率平均比小秧龄(A1)处理低9.6%;秧龄越小则每穗着粒数越低,实粒数则受结实率影响以A2处理最低,最终导致秧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对均匀平面分布方式双三角(B2)、双三角浅插(B3)和优化定抛(B4)有利于提高有效穗,能显著地增加了每穗着粒数、实粒数和单穗重,同时也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结实率以正方形平面分布方式(B1)处理最高,处理间差异达到10%显著水平。双三角(B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B1处理。 2.秧龄越小则分蘖数越多,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平面分布越无序,群体茎蘖数越多,差异在栽后34d到达显著水平,但齐穗期差异不显著。栽后不同平面分布群体逐渐表现出平面分布越无序茎蘖数变异系数越大的趋势,至拔节期以后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3.秧龄越大则单位面积植株积累干物质量越低。茎鞘储藏性光合产物输出率及转化率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2处理茎鞘中可溶性糖转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对均匀的平面分布方式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净同化率,日产干重较正方形平面分布(B1)高。秧苗分布过于有序均匀,干物质积累量少,稻株通过增加茎鞘物质转运率以满足籽粒生长的需要。 4.大、中秧龄剑叶长极显著高于小秧龄处理;秧苗平面分布方式对剑叶长度影响很小。在拔节期以前,秧龄越大则冠层透光率越高,而孕穗后则由于中、大秧龄剑叶长显著高于小秧龄处理,因此小秧龄透光率反而超过中、大秧龄;秧苗排列过于均匀有序不利于光的透入,而具有一定的不整齐性对水稻后期群体光照条件的改善有利。相对均匀平面分布方式由于前期分蘖较多,而后期能够保持群体绿叶量,因此拔节期以后相对均匀平面分布方式(B2、B3、B4)叶面积指数均较B1处理大。各时期秧龄越小则叶绿素含量越低,每穗实粒数减少会引起叶片早衰,叶绿素含量降低;平面分布方式只是在后期通过群体光分布影响叶片衰亡改变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 5.不同秧龄处理间强势粒结实率越低则弱势粒灌浆盛期越早,灌浆速率越快,处理间弱势粒千粒重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秧苗均匀有序平面分布通过延长强势粒的实际灌浆时间提高了强势粒的A值,但却缩短弱势粒实际灌浆时间从而降低了弱势粒的A值,加剧了粒间顶端优势;而相对无序平面分布则通过增加强势粒灌浆速率缩短实际灌浆时间,延长弱势粒实际灌浆时间,从而协调强、弱势粒灌浆,达到提高全穗千粒重的作用。 6.秧苗非均匀无序平面分布试验证实,抛秧过稀或过密均会导致群体部分指标变异度增大,但不一定会导致产量的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单株所占面积增长,秧苗生长增量可能会超过其所占面积的增量,但过稀则最终会导致产量降低。选用分蘖力较强的品种,培育素质好的秧苗可以增强水稻对抛秧不均匀和无序的调节能力,可望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本试验条件下确保能够平产的单株所占面积范围为255-609cm2。 本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当地物候期选择适宜秧龄秧苗使得花后20d前气候良好可以显著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的结实率;双三角等相对均匀平面分布方式能够改善群体冠层特性,增加有效穗,改善穗部性状,增产潜力明显。同时,探讨了非均匀无序平面分布实现增产的条件和实施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