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中丘区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四川省金堂县为例
【6h】

川中丘区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四川省金堂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1.2相关概念

1.2.1全球变化

1.2.2温室气体

1.2.3全球增温潜势

1.3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化

1.4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4.1 CO2浓度增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4.2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影响

1.4.3气候变暖对作物品种布局的影响

1.4.4气候变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5气候变暖对施肥量的影响

1.5农业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6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意义

1.7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1.7.1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1.7.2稻田N2O排放的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

1.7.3稻田CO2排放的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

1.8我国稻田温室气体研究概况及展望

1.9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方法

1.9.1直接方法

1.9.2间接方法

1.1 0 DNDC模型

1.10.1 DNDC模型介绍

1.10.2 DNDC模型的优点

1.10.3 DNDC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2研究目的、意义

3试验研究方案设计

3.1试验区概况

3.2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4.1 DNDC模型运行所需数据的采集

4.1.1农户资料及种植制度资料调查

4.1.2基于DNDC模型分析参数的土壤、水样取样方案设计

4.1.3气候资料

4.2数据分析软件

5结果与分析

5.1农户不同种植制度稻田CO2、CH4和N2O的排放量

5.1.1冬水田-水稻CO2、CH4和N2O的排放量

5.1.2油菜-水稻田CO2、CH4和N2O的排放量

5.1.3小麦-水稻田CO2、CH4和N2O的排放量

5.2农户不同种植制度稻田CO2、CH4和N2O排放量的比较

5.2.1不同种植制度稻田的CO2排放量

5.2.2不同种植制度稻田的CH4排放量

5.2.3不同种植制度稻田的N2O排放量

5.2.4不同种植制度稻田的GWP

5.3专家的作物高产管理方法CO2、CH4和N2O排放量

5.3.1作物高产的管理方法

5.3.2作物高产管理方法和农民常规方法CO2、CH4和N2O排放量的比较

5.4模拟不同栽培条件的改变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1氮肥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2有机肥种类和动物粪尿投入数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3晒田和不晒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4耕地深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5年平均气温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6降雨量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7土壤PH值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8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4.9土壤质地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5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农艺措施与建议

6结论和讨论

6.1主要结论

6.2讨论

6.3研究展望

7参考文献

8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通过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研究区域农户目前的作物栽培制度、管理方法、作物产出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行土样、水样的测定,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利用DNDC模型模拟目前农户作物生产条件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并和专家高产管理方法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比较。在农户调查的基础上,改变目前的生产条件中的某些影响因子,进一步研究和预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提出减少研究区域内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区域农户常规栽培管理水平下C02、CH4和N20排放情况 (1)冬水田(PF),油菜一水稻田(RR)和小麦一水稻田(Rw)。PF、RR和Rw的C02年排放量分别为:4102 kg·hm<'-2>、7512 kg·hm<'-2>和8111 kg·hm<'-2>。PF水稻生长期和休闲期C02排放通量分别为25.48 kg·hm<'-2>·d<'-1>和3.36 kg·hm<'-2>·d<'-1>,前者是后者的7.58倍。RR和Rw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平均为23.32 kg·hm<'-2>·d<'-1>和25.21kg·hm<'-2>·d<'-1>。PF、RR和Rw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差别不大。RR和RW非水稻生长期的CO<,2>排放通量分别为19.34 kg·hm<'-2>·d<'-1>和20.96 kg·hm<'-2>·d<'-1>,分别为PF休闲期的5.76和6.24倍。 (2)PF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2.24 kg·hm<'-2>·d<'-1>。休闲期CH<,4>排放通量为0.51kg·hm<'-2>·d<'-1>。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是休闲期的4.39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为291kg·hm<'-2>,占全年总CH4排放量(411 kg·hm<'-2>)的80.73%。 PF的N20排放量仅为5.12kg·hm<'-2>·a<'-1>。水稻生长期和冬闲期N<,2>O通量分别为0.033和0.0036 kg·hm<'-2>·d<'-1>,前者是后者的9.17倍。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4.28 kg·hm<'-2>,占全年总N<,2>O排放量的83.59%。 (3)PF在采用水旱轮作制后,CH4排放量大大降低,RR和RW全年CH4排放量分别为146.kg·hm<'-2>和149 kg·hm<'-2>,分别为PF的35.64%和36.25%。RR和RW全年N<,2>O排放量分别为14.78 kg·hm<'-2>和17.40 kg·hm<'-2>,分别为PF的2.89倍和3.40倍。 (4)CH<,4>和N<,2>O的排放量在水稻整个生长季节存在明显的互为消长的关系。CH<,4>排放多时N<,2>O排放少,CH<,4>排放少时N<,2>O排放多。 (5)综合考虑PF、RR和RW排放CO<,2>、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PF、RR和RW由CH<,4>和N<,2>O):产生的GWP:PF>>Rw>RR。而由CO<,2>、CH<,4>和N<,2>O产生的GWP:RW>RR>PF。 2.作物高产管理方法和农民常规方法CO<,2>、CH<,4>和N<,2>O排放量的比较 改用专家的管理方法后,全年PF、RR和RW的CO<,2>排放量分别由41 11 kg·hm<'-2>、7512 kg·hm<'-2>~3118111 kg·hm<'-2>增加到4187 kg·hm<'-2>、7794 kg·hm<'-2>和138427 kg·hm<'-2>,分别增加了2.07%、3.75%和3.90%;N<,2>O排放量分别由5.12kg·hm<'-2>、14.78kg·hm<'-2>和17.40kg·hm<'-2>增加到7.67 kg·hm<'-2>、15.79 kg·hm<'-2>和119.21 kg·hm<'-2>,分别增加了49.80%、6.83%和10.40%;CH4的排放量分别由411 kg·hm<'-2>、146 kg·hm<'-2>和1149 kg·hm<'-2>减少到319kg·hm<'-2>、65 kg·hm<'-2>和67 kg·hm<'-2>,分别减少了22.38%、55.62%和55.03%;全年CO<,2>、CH<,4>和N<,2>O的GWP,分别减少了8.47%、8.48%和6.20%。 3.模拟不同栽培条件的改变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在氮肥种类和用量方面:施用相同纯氮量的氮肥,就NzO排放量而言,尿素要显著高于碳铵。氮肥施用量(折纯N)大于200 kg·hm<'-2>,N20排放量均随每百千克纯氮的投入量增加呈极显著增加。 (2)有机肥种类和动物粪尿投入量方面:相同碳含量有机肥的施用条件下,CH<,4>排放量(p<0.0 1):农家肥>>绿肥≈稻草秸杆≈动物粪尿≈堆肥;N<,2>O排放量(p<0.01):动物粪尿>>农家肥≈绿肥>稻草秸杆≈堆肥。随着动物粪尿施肥量的增加,CO<,2>、CH<,4>和N<,2>O的排放量均增加。 (3)晒田和不晒田:冬水田采用专家的晒田方法,CH<,4>排放量减少了27.57%;N<,2>O和CO<,2>排放量都略有增加,而总的GWP下降了9.10%。 (4)耕地深度:随着耕地深度的增加,CO<,2>的排放量逐渐增加,CH<,4>的排放量下降。在0~10cm范围内,N<,2>O排放量随着耕地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耕地深度达20 cm时,N<,2>O排放量减少,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变化方面: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各种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存在正反馈的效应。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对CO<,2>和CH<,4>排放量影响不大,而N<,2>O的排放量逐渐减少。 (6)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质地变化:土壤PH值变化对CO<,2>和CH<,4>排放量影响不大,而N<,2>O的排放量随PH值的变化呈“抛物线”形状;土壤PH=7左右时,N<,2>O的排放量最大。土壤有机质方面,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CO<,2>的排放量呈极显著增加,N<,2>O的排放量呈显著增加,而CH<,4>气体的排放量增加不显著。土壤质地方面,随土壤粘性的增大,CO<,2>、CH<,4>和N<,2>O的排放量均减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