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估算研究
【6h】

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估算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文献综述

1.1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

1.1.1生物量估算的传统方法

1.1.2基于遥感技术的生物量估算方法

1.2植被指数

1.3森林植被碳储量

1.4遥感技术对森林生物量估算的研究现状

1.4.1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国内的研究现状

1.5存在的问题

2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2.2研究目的与意义

2.3研究内容

2.4研究方法

2.4.1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收集

2.4.2森林的分类

2.4.3样地的设置

2.4.4森林生物量测定

2.4.5基于遥感的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森林生物量与各遥感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1.1针叶林生物量与遥感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2阔叶林生物量与遥感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的建立

3.2.1针叶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建立

3.2.2阔叶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建立

3.3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估算结果

3.4森林碳储量分布空间分析

3.4.1海拔梯度分布特征

3.4.2坡度的分布特征

3.4.3坡向的分布特征

4讨论

4.1影响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精度的因素

4.1.1地形校正

4.1.2遥感指示因子

4.1.3森林结构

4.2基于遥感信息森林生物量最优模型的确定

4.3基于遥感信息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估算结果

4.4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4.4.1碳储量海拔分布特征

4.4.2碳储量坡度分布特征

4.4.3碳储量坡向分布特征

5结论

6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展开▼

摘要

森林生物量是监测全球变化的1关键因素之一,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无破坏地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估算。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部目前相对保存良好的天然森林,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本文以四川省道孚县的亚高山森林为例,利用野外112个(阔叶林44个和针叶林68个)实测样地的森林生物量数据和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了遥感信息与实测森林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分别建立了基于遥感信息的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最佳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估算了该区域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并对森林碳储量进行了空间分析。 (1)经过地形校正的TM影像遥感信息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未经地形校正的影像,表明经地形校正后的遥感数据更适合用于建立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 (2)通过森林生物量与遥感单波数据(TM1~7)、植被指数(DVI、RVI和NDVI等)和地形数据(DEM、SLOPE租ASPECT),相关性分析表明:①除波段TM6外,其他各波段与生物量普遍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波段TM1的相关性最高,分别达到0.620(针叶林)和0.514(阔叶林);②针叶林和阔叶林生物量与植被指数PVI和BVI都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针叶林生物量与植被指数NDVI在0.05的水平上呈负相关;③针叶林生物量与海拔(ALTITUDE)和坡度(SLOPE)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阔叶林生物量只与坡向(ASPECT)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针叶林和阔叶林生物量与遥感信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差异很大,总体表现为针叶林生物量与遥感变量间的相关性高于阔叶林。这意味着森林类型对遥感生物量模型精度有较大的影响。 (3)利用野外实测的森林生物量数据与TM影像的单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以及地形数据在内的18个自变量分别建立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林生物量的回归估算模型。在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生物量模型中,无论是针叶林还是阔叶林,都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森林生物量估算中有较好的精度。针叶林生物量最优回归模型为Y=2.511TM1-1.366TM3+0.057DEM-1.021SLOPE-239.107(R=0.700),阔叶林生物量最优模型为Y=19.103+0.027ASP-0.863TM5+1.093TM7+0.485BVI(R=0.592)。 (4)利用建立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最优遥感生物量模型估算出研究区域森林总生物量为56.243Tg,森林总碳储量为26.434TgC,平均碳密度为87.153t·hm-2。其中针叶林生物量为45.842Tg,占总生物量的81.507%,碳储量为21.546TgC,占总碳储量的88.180%,碳密度为98.564t·hm-2;阔叶林生物量为10.401Tg,占总生物量的18.493%,碳储量为4.888TgC,占总碳储量的11.820%,碳密度为75.724t·hm-2,表明针叶林是该区域的最大森林植被碳库。 (5)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随海拔变化表现为以海拔3800-4200m为中心向两极递减,海拔3800-4800m区域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占总储量的39.328%;森林植被碳储量随坡度变化表现为陡坡>急坡>斜坡>缓坡>险坡>平坡;森林植被碳储量随坡向变化表现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阴坡>无坡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