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花锈病(Puccinia carthami)的研究
【6h】

红花锈病(Puccinia carthami)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1红花及其用途

2红花锈病研究概况

2.1红花锈病的症状特点及危害

2.2红花锈菌的生活史

2.3红花锈菌的病原物形态特点

2.4红花锈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5红花锈菌的发生规律研究

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1红花锈菌的采集与保存

2红花锈菌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影响冬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2.2影响夏孢子萌发因素的测定

2.3锈孢子的萌发及生活力测定

3红花柄锈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3.1供试材料

3.2侵染过程的观察

3.3植物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

4红花柄锈菌侵染条件

4.1保湿时间与夏孢子侵染的关系

4.2不同叶龄对夏孢子侵染的影响

4.3夏孢子浓度与侵染的关系

4.4不同接种方法对夏孢子侵染的影响

4.5温度对冬孢子侵染的影响

4.6温度对锈孢子侵染的影响

4.7温度对夏孢子侵染的影响

4.8温度对冬孢子形成的影响

5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5.1土壤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5.2病残体与发病的关系

5.3种子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6红花锈病田间发生动态研究

7品种抗性鉴定

7.1供试材料及种植

7.2接种测定

结果与分析

1红花锈病的症状特点

2.病原菌的形态特点

3红花锈菌的生物学特性

3.1影响冬孢子萌发的因素

3.2影响夏孢子萌发的因素

3.3影响锈孢子萌发的因素

4红花柄锈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病理组织变化

5红花柄锈菌的侵染条件

5.1保湿时间与病原菌侵染的关系

5.2不同叶龄与夏孢子侵染的关系

5.3接种浓度与病原菌侵染的关系

5.4接种方法与病原菌侵染的关系

5.5温度与冬孢子侵染的关系

5.6温度与锈孢子侵染的关系

5.7温度与夏孢子侵染的关系

5.8温度与冬孢子形成的关系

6初侵染来源的研究结果

6.1土壤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6.2病残体与发病的关系

6.3种子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7红花锈病的田间发生动态

8品种抗性鉴定

结论与讨论

1红花锈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2红花柄锈菌的侵染过程

3红花柄锈菌侵染条件

4红花柄锈菌的初侵染源研究

5红花锈病的田间发生动态

6品种抗性鉴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川红花是四川地道中药材,红花锈病是危害叶片的主要病害,该病由红花柄锈菌[Pucciniacarthami(Hutz)Corda]引起。本文较系统的对红花柄锈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侵染条件、初侵染源及和田间发生动态,以及品种抗性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红花柄锈菌[P.carthami(Hutz)Corda]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了红花柄锈菌三种孢子:冬孢子、夏孢子、锈孢子萌发的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条件、存活力和致死温度等。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30℃,最适温度25℃;pH7-8有利于萌发;相对湿度90%才开始萌发;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10%的红花叶片汁液可以显著提高冬孢子的萌发率;冬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或44℃(20min)。夏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30℃,最适温度是25℃;pH为7最适宜萌发;在相对湿度90%中才能萌发;在RH100%+水滴萌发最好;夏孢子在无菌水中萌发最好;最适条件下,2h开始萌发,12h后萌发率达80%以上;光照对夏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夏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2℃(15min)或43℃(10min)。锈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2℃,以25℃下萌发最好,12h后的萌发率可以高达95.5%。冬孢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夏孢子的寿命较长,可分别存活约320d、140d、120d。 二、红花柄锈菌[P.carthami(Hutz)Corda]的侵染过程 红花柄锈菌的夏孢子在叶片表面接种12h后即可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菌丝形成附着孢通过表皮和气孔两种途径侵入寄主,以气孔侵入为主。菌丝在寄主叶肉细胞间隙蔓延。被侵染的叶肉细胞后期发生质壁分离,慢慢坏死。经过一定时间,菌丝在表皮下集结形成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 三、红花柄锈菌[P.carthami(Hutz)Corda]的侵染条件 红花柄锈菌的冬孢子、锈孢子和夏孢子侵染和引起发病的温度范围均为10-28℃,23℃左右为最适温度,潜育期和孢子堆形成所需的时间最短。三种孢子的潜育期分别为12d、7d、8d。夏孢子在成长叶上比在幼嫩叶上更容易侵染并引起发病。最佳保湿时间为36-48h,潜育期约为8d。 四、初侵染源及田间发生动态试验 结果表明,混杂在土壤、病残体、种子表面的冬孢子都可作为初侵染源,足以引起红花发病。在四川雅安的环境下,田间病残体和种子及土壤中的冬孢子不经过越冬,在当年就直接侵染秋播的红花幼苗。播种后一个月就在田间幼苗上见到有红花锈病发生,在幼苗的茎和叶子上出现的斑点,然后在上面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堆及锈孢子。从11月到次年2月,随着温度的降低,病情发展缓慢。次年气温逐渐升高,病情开始发展并逐渐加重。病叶上形成的夏孢子随气流不断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害从基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及邻近植株扩散,以基部叶片受病最重。4月中旬,病情指数达到最高,随后逐渐发展缓慢。随着植株进入生长后期,夏孢子停止再侵染,叶片上出现冬孢子堆。冬孢子在下一个生长季节合适的条件下又继续侵染红花植株。五.品种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1份红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有两个免疫品种,一个高感品种,其他的品种表现中抗或中感。这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定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