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6h】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长秧龄水稻研究现状概括

1.2.2 水肥管理模式研究现状综述

1.2.3 水稻的基本苗数对产量的影响

1.2.4 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研究进展

1.2.5 秧龄和氮肥运筹水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1.2.6 水稻株型的研究概括

1.3 本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分蘖发生与成穗

2.3.2 枝梗、颖花的分化及退化

2.3.3 齐穗期株型指标的测定

2.3.4 考种与测产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氮管理模式对长秧龄杂交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3.1.1 秧龄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分蘖发生率的影响

3.1.2 秧龄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3.1.3 秧龄、水氮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水稻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不同秧龄杂交稻枝梗、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3.2.1 对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的影响

3.2.2 对颖花数的影响

3.2.3 对二次枝梗分布的影响

3.2.4 对二次颖花分布的影响

3.3 氮肥运筹对不同秧龄杂交稻株型的影响

3.3.1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LAI)

3.3.2 上部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3.3.3 上三叶叶片与主茎的夹角

3.3.4 上三叶叶片的空间分布

3.4 水肥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4.1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秧龄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3 秧龄、水氮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水稻不同分蘖等级和叶位的产量的影响

3.4.4 不同等级分蘖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3.4.5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千物质积累的影响

3.4.6 秧龄、水氮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长秧龄杂交稻产量构成特点及形成机理

4.1.1 长秧龄杂交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

4.1.2 长秧龄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特点

4.1.3 长秧龄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点

4.1.4 长秧龄杂交稻的优势叶位

4.2 长秧龄杂交稻的株型特征

4.2.1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齐穗期水稻光合叶面积的影响

4.2.2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齐穗期水稻上部叶片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4.3 长秧龄水稻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秧龄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秧龄的延长,水稻产量明显降低。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地方仍不得不大秧龄移栽。适当的水肥管理和栽培密度可以有效提高长秧龄水稻产量,但有关水肥管理模式对长秧龄水稻的研究资料还比较缺乏。而且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还尚无定论。因此,本试验以F优498为材料,2013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籼稻颖花分化及退化、株型和产量的影响;2014年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和产量构成特点。旨在为提高长秧龄水稻产量和制定合理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与35d秧龄相比,65d秧龄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数分别多出了25个和31个。1次分蘖高发生率叶位35d秧龄是第1~8叶位,其中1~7叶位成穗率较高;65d秧龄1次分蘖高发生率叶位比35d多1个(第9叶位),其成穗率高的叶位则变成第2和7~9叶位。2次分蘖高发生率叶位35d秧龄是1~6叶位,65d是1~2和7~8叶位;2次分蘖高成穗率叶位35d秧龄是1~3叶位,65d则多了7~8两个叶位。3次分蘖35d秧龄的发生较少,65d秧龄的3次分蘖发生数虽然明显增多,但多为无效分蘖,成穗很少。同时长秧龄下穴插1苗的各次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要高于2苗。
  (2)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其中在穴插1苗处理下1次分蘖仅比2次分蘖高出6.62%。从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1次分蘖是1~9叶位,2次分蘖是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1次分蘖是2和7~9叶位,2次分蘖是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1次分蘖是6~9叶位,2次分蘖是1~2和7叶位;综合来说,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将近70%。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是长秧龄下穴插1苗,施用40%~60%穗肥,并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3)随着秧龄的延长,一、二次枝梗和颖花分化数与现存数明显增加,二次颖花退化数显著降低,其中穗基部和中部二次枝梗分化数增加最多,穗基部1~5位点二次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也大幅增加。由穗基部至顶部,各处理水稻二次枝梗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呈双峰曲线趋势,二次枝梗分化数逐渐减少而退化数则先降后升;二次颖花退化数整体表现为基部最多,中部次之,顶部最少;其中在基部第2位点最多,第6位点退化则相对较少。65d秧龄下,穗肥比例占40%处理的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与现存数比其他处理要低2~3个和15~21个;氮肥运筹对二次枝梗和颖花现存数在一次枝梗上影响大致表现为穗肥比例占60%的处理在各位点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而退化数又低于其它处理。
  (4)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AI)不断降低,且65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d和50d秩龄,但是由于65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d和50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d和65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移栽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重则是65d>35d>50d秧龄,且65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d和50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d秩龄;在65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移栽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为了能使长秧龄水稻获得高产稳产,生产实践中应当采用旱育稀播稀植技术,培育带蘖壮秧,但秧龄不能过长(最好不超过65d),以免植伤对主茎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应充分利用优势分蘖叶位,并通过适当的水肥管理(氮肥后移40%~60%和干湿交替灌溉)和适时晒田尽量减少无效分蘖的产生,协调好足穗与大穗的统一,同时提高优势茎蘖的成穗率和抗倒伏能力,以获得良好株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