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死亡扭角羚的细菌学调查
【6h】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死亡扭角羚的细菌学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文献综述

1扭角羚的基本情况

1.3扭角羚的重要性

2.1扭角羚的外形特征

2.2扭角羚的生活习性

3.1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3.2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扭角羚的分布及迁移情况

4研究现状

第二章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死亡扭角羚样品的细菌学分析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方法

2.1培养基的制备

2.2样本的细菌常规分离培养

2.3细菌选择培养

2.4细菌的纯化培养

2.5细菌的涂片染色镜检

2.6细菌的生化实验

2.7细菌的分子分类鉴定

2.8小鼠致病性试验

2.9药敏试验

3 结果

3.1 2014年死亡扭角羚的实验结果

3.2 2015年死亡扭角羚的实验结果

3.3 2016年死亡扭角羚的实验结果

3.4总结

第三章讨论与结论

1 该研究的限制性因素

2致扭角羚死亡的环境因素

3致扭角羚死亡的细菌学因素

4扭角羚患病与其伴生动物疾病之间关系

5扭角羚与当地放牧业关系

6致扭角羚患病的其他因素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扭角羚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2014~2016年以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出现扭角羚持续发生死亡的病例,死亡原因一直不明,由于保护区担心其死亡具有传染性,影响整个保护区的扭角羚的种群数量,甚至影响到其伴生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的种群安全,特进行本研究,以期判明是否由于某些致病性细菌引起的死亡。
  2014~2016年共采集到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时期死亡的31头野生扭角羚158份内脏组织及器官,其中2014年采集得到15头死亡扭角羚64份内脏组织及器官,2015年总共接受送检11头死亡扭角羚69份内脏组织及器官,2016年采集送检了5头死亡扭角羚25份内脏组织及器官。
  通过常规培养、厌氧培养、选择培养等方法,来分离观察是否有目的菌及致病菌,再通过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测定鉴定分离菌。选择据有文献报道过的有致病性的细菌进行致病性试验,获得致病力较强的细菌,再通过药敏试验结果给予临床一定的指导意义,给野生扭角羚的疾病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本研究对2014年至2016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送检的31头死亡扭角羚158份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鉴定,分离得到包括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为主的28种菌总计73株,采用无菌脱纤维绵羊血平板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二次筛选,将具有明显溶血(包括α-溶血,β-溶血)现象的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实验及药物敏感实验。其中2014年分离得到17株细菌,其中9株属于致病性细菌或条件致病菌,通过部分细菌药敏结果显示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吡肟具有耐药性;2015年共采集11头死亡扭角羚69份内脏组织,分离得到15种39株细菌,其中致病性细菌或条件致病菌8种,通过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链霉素、哌拉西林具有明显耐药性,宋氏志贺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存在中度敏感;2016年对5头死亡扭角羚25份内脏组织及器官进行病原菌分离,得到8种17株细菌,其中致病性细菌或条件致病菌5种,通过药敏结果显示部分菌出现多重耐药的情况,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头孢呋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支气管败血性博德特氏菌对链霉素具有明显耐药性。
  通过对近3年死亡送检的扭角羚病料进行的细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唐家河地区死亡野生扭角羚均有细菌感染,但每年死亡的扭角羚病料种分离的微生物种类基本不具有重复性,仅有大肠杆菌为共同细菌,其它细菌呈离散型分布,无法通过现有数据,判明扭角羚死亡的细菌学原因。通过部分细菌的药敏试验表明,细菌间耐药谱在不断增加,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从细菌学角度出发,给予野生扭角羚死亡病因诊断一定的数据支撑,给予今后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