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及筹资模式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6h】

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及筹资模式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耕地现状严峻亟需转变

1.1.2保护性耕作正处于初级阶段

1.1.3生态服务价值补偿及筹资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1.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状况

1.3.2国内研究状况

1.3.3文献评述

1.4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1.4.3技术路线图

1.5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研究的创新

1.5.2研究的不足

2保护性耕作生态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2.1公共物品理论

2.2外部效应理论

2.2.1保护性耕作的外部性

2.2.2生态服务价值补偿

2.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

2.4作用机理

3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3.1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情况

3.2四川省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

3.3四川省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4四川省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4.1测算方法

4.2四川省2015年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4.3四川省2006-2015年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4.4结果与讨论

5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的农户意愿研究

5.1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5.2模型与变量

5.2.1构建模型

5.2.2变量说明

5.3描述性统计分析

5.4模型分析

5.4.1农户支付、受偿意愿估计

5.4.2农户支付、受偿水平估计

5.5结果讨论

6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筹资模式探索

6.1我国农业筹资主要模式

6.2受益者自筹与财政资金结合的模式

6.3区域间生态服务价值互补筹资模式

6.4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研究结论

7.2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中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最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也强调了农村土地整治,农田质量建设以及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技术已引入中国多年,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推广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着眼于四川省,深入、细致地研究四川省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及筹资模式。
  本文首先整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为支撑,对论文主题及理论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同时梳理了中国特别是四川省保护性耕的发展现状及其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现状。实证方面,宏观上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及生态服务价值测算公式对四川省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进行测算。微观上通过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抽样地区的相关数据,引入受偿意愿WTA(Willingness to Accept)和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 to Pay)两种方法并利用Prob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实施该耕作方式支付、受偿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策进行引导才能更好的推广该耕作方式,而对农户的耕作行为进行补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后梳理中国现有的农业筹资模式,构建了两种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的筹资模式作为参考。
  为了促进中国保护性耕作更好的发展,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政策启示:第一,提高农户对保护性耕作及生态服务价值的认识,加大对相关技术的普及力度,提高农户自主参与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第二,科学测算区域内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构建保护性耕作合理补偿标准,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生态服务价值补偿体系;第三,拓宽补偿金筹资渠道,协调好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