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G-CSFR在心肌梗死后表达变化及G-CSF干预大鼠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6h】

G-CSFR在心肌梗死后表达变化及G-CSF干预大鼠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英文摘要

第二部分中文摘要

第二部分英文摘要

第三部分中文摘要

第三部分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G-CSF及G-CSFR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变化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G-CSF对CMF凋亡、SDF-1表达及CF迁移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G-CSF干预大鼠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期的研究表明,G-CSF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G-CSF的作用可能由两条途径介导:一是心肌细胞膜上的G-CSFR;二是增加动员骨髓干细胞。G-CSF对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探索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G-CSF的表达变化与G-CSFR分布及量的变化,以期寻找在心肌梗死亚急性期进行G-CSF干预的依据。 第一部分G-CSF及G-CSFR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变化 方法:结扎Sprague-Dawley大鼠冠脉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梗死心肌G-CSF在不同时间点(Oh,6h,12h,1d,3d和7d)的mRNA表达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了解G-CSFR在梗死后心肌组织的定位,并通过免疫印记法检测G-CSFR在不同时间点(1d,3d,5d和7d)的蛋白表达变化规律。 结果:心肌梗死后6小时,G-CSF在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内的表达开始增加,在梗死后12小时达峰值,1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G-CSFR在心肌梗死后1天仅定位于非梗死区域,3天后则逐渐在梗死区域出现阳性染色。免疫印记结果显示,随梗死时间延长在梗死区域G-CSFR表达增加,并在梗死后第5天达峰值。 结论:G-CSF在梗死后心肌组织表达增加,梗死区域可能通过损伤局部G-CSF的表达变化与骨髓形成信息交流。G-CSFR的表达变化较G-CSF稍滞后,心肌梗死后G-CSFR在梗死区域呈现的表达变化规律,为在心肌梗死亚急性期进行G-CSF干预提供了依据。 心肌梗死后,经过心肌坏死,炎性细胞侵入,肉芽组织阶段,最终形成纤维瘢痕。肉芽组织中心肌成纤维母细胞(cardiacmyofibroblasts,CMF)的凋亡在心肌梗死的修复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发现G-CSFR在梗死组织表达增加,本部分将通过体外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及CMF,观察CF及CMF是否存在G-CSFR的表达,并了解G-CSF对它们迁移与凋亡的影响;构建大鼠心梗模型,观察肉芽组织的演变过程,间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cell-deftved factor,SDF-1)与CMF的定位关系;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观察G-CSF对CMF中SDF-1表达的影响。 第二部分G-CSF对CMF凋亡、SDF-1表达及CF迁移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梗死区不同时间点α-SMA阳性表达情况。通过免疫双荧光方法观察α-SMA与SDF-1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定位。进行CF及心梗后肉芽组织内CMF的体外培养,用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有无G-CSFR的表达,并观察G-CSF对CF细胞迁移、CMF凋亡和SDF-1表达的影响。 结果:心肌梗死后α-SMA阳性表达逐渐增多,至7d达高峰。免疫双荧光提示α-SMA<'+>与SDF-1<'+>共定位于CMF细胞。体外培养发现,CF及CMF细胞均存在G-CSFR表达。此外,G-CSF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CMF细胞凋亡,增加CMF中SDF-1表达,并增加CF的迁移能力。 结论:首次发现G-CSFR在CMF细胞表达;G-CSF减少CMF的凋亡,增加CMF中SDF-1的表达,并增加CF的迁移能力;G-CSF可能通过上述作用改善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心室重构。 在前面的研究中发现,G-CSFR在梗死区域表达增加,在体外,G-CSF能明显抑制CMF凋亡,促进CF迁移,增加CMF分泌SDF-1。本部分我们将在体情况下研究G-CSF干预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G-CSF对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潜在作用机制。 第三部分G-CSF干预大鼠亚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干预组(T)和对照组(C),分别在梗死后3天经腹腔注射G-CSF(25 μ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5天。分别在以下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进行相关检测:1、梗死后八天(Tn=4,Cn=4),免疫印迹观测SDF-1在两组中梗死区域的表达变化;2、梗死后10天(Tn=5,Cn=5),取心脏组织切片,行Tunel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两组中梗死区域细胞凋亡及增殖情况,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3、梗死后4周(Tn=5,Cn=6),分别观察大鼠非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直径,梗死区细胞α-SMA阳性率,细胞数量,胶原形成及梗死周边的血管生成情况,以评价心室重构情况。 结果:梗死后8天,G-CSF干预组梗死区SDF-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梗死后2周,G-CSF干预组梗死区域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细胞增殖及Bc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梗死后4周,干预组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直径、胶原形成较对照组减少,而梗死区细胞数量,梗死周边血管数量及α-SMA阳性区域较对照组增加。 结论: G-CSF干预亚急性期心梗可通过减少梗死区细胞凋亡,增加梗死周边区域血管生成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增加梗死组织SDF-1的表可能是G-CSF促血管生成的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