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差分跳频软正交多址及其增强技术
【6h】

差分跳频软正交多址及其增强技术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缩略词表、符号表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差分跳频通信基本原理

1.2.1差分跳频通信概述

1.2.2差分跳频性能参数

1.3差分跳频技术特点

1.4差分跳频研究进展及困难

1.5本文研究意义及论文内容结构

1.5.1研究意义

1.5.2论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差分跳频常规多址技术

2.1引言

2.2单用户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性能

2.2.1系统基本模型

2.2.2决定误码性能的主要参数

2.3 DFH频分多址与时分多址

2.3.1 DFH频分多址方式

2.3.2 DFH时分多址方式

2.4 DFH频分多址与时分多址的比较

2.4.1两种多址性能比较理论分析

2.4.2仿真结果与分析

2.5基于G函数族设计的多址方式

2.5.1特点概述

2.5.2基于G函数族多址方式的设计原则

2.5.3一种简单的双用户分散碰撞点G函数族多址设计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差分跳频软正交码分多址技术

3.1引言

3.2传统跳频码分多址技术

3.2.1 FH-CDMA技术基本原理

3.2.2 FH-CDMA跳频码设计

3.3软正交跳频码分多址

3.3.1概述

3.3.2基本方案

3.3.3软正交跳频多址功能实现

3.3.4软正交跳频多址相关参数和概念

3.3.5软正交跳频多址系统实现复杂度分析

3.4软正交跳频多址的性能

3.4.1跳频序列数与分块块数对正交性的影响

3.4.2正交跳块编码性能

3.4.3准正交多用户干扰的AWGN等效BER性能分析

3.5软正交跳频多址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正交情况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3.5.2准正交情况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软正交跳频多址方式下的干扰消除

4.1引言

4.2多用户检测技术

4.2.1联合检测

4.2.2多址干扰消除

4.3软正交跳频多址下的并行多址干扰消除

4.3.1干扰消除模型

4.3.2软正交多址下干扰消除的AWGN等效分析

4.3.3多址干扰消除仿真结果及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全文总结及下一步研究工作

5.1全文总结

5.2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短波跳频通信的一个重要方向,差分跳频(DFH)受到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这种相关跳频方式可以提供比以往跳频系统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抗干扰抗截获性能。另外,差分跳频系统平台全面基于DSP数字系统,是短波跳频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许多学者对DFH体制的基本性能做了大量研究,目前有关频率转移函数G函数和频率序列译码的论著已有很多,但是,有关DFH多址技术和组网技术的研究却是基本空白,这也是DFH至今没有真正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是从DFH多址这一必须要认真研究的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一套多址方案。
   本文在介绍了差分跳频技术的基本特点之后,首先将常用的多址技术应用于DFH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公平比较原则下,得出了DFH的频分多址方式的AWGN信道下性能要优于时分多址方式,但是其扩频抗干扰能力相对要弱于时分多址方式这一结论。同时也研究了针对G函数族设计的码分多址方式。由于这种方式还处于可能性讨论阶段,所以本文只提出了一种针对双用户的分散频率碰撞点的G函数设计,虽然本文没能将这种方式扩展至多用户情况,但是仍然可以考虑将它作为一种可行的双工技术。
   本文的重点是提出了一种差分跳频软正交多址方式,它结合了差分跳频频分多址和传统跳频码分多址的优势,该方式的地址码由类似传统跳频的跳块序列码来实现,纠错性能由差分编码实现,根据地址码的设计分为正交和准正交两种情况,该方式在不降低用户跳扩频增益的前提下,在同步正交编码时,系统的AWGN误码性能与差分跳频频分多址性能相同。在准正交编码多址的情况下,系统为干扰受限系统,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采用了一种并行多址干扰消除接收技术来提高系统性能,并验证了这种技术的有效性。
   论文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