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与个人隐私信息影响研究
【6h】

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与个人隐私信息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方案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研究综述

2.4 个人隐私信息及保护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基于改进型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物联网服务采纳研究

3.3 基于UTAUT模型的物联网服务采纳及影响因素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模式对物联网服务采纳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物联网中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算法与模式研究

4.3基于决策树选择模型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与物联网服务采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个人隐私信息采集影响物联网参与者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信息经济学与个人隐私信息

5.3物联网背景下隐私信息保护策略影响企业决策行为研究

5.4嵌入个人隐私信息采集影响物联网参与者收益模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6.2 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和意义

6.3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附录 A:调查问卷一

附录 B:调查问卷二

参考文献

简历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遇。我国对物联网应用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国家新兴产业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各种行业应用方兴未艾,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物联网应用与现代商务发展模式相结合,表现出了泛在性、个性化、社会性等新特点,无处不在、虚实融合、媒体交互等成为它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能力,开启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的核心理念在于感知、控制、传输和智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协同关系,从而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杂网络系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推广,对信息的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随时获取任何事物的实时信息变成了可能,而这其中,个人隐私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应用将更加普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背景与研究现状,深入研究了个人隐私信息关注下物联网技术服务的采纳问题。
  本文的研究从问题提出开始,经过模型构建、理论分析、数据收集与处理,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文献综述说明了物联网的理念、概念、形成发展过程、核心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并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特征、表现形式、保护措施等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同时分析了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个人隐私的性质和特点等。虽然,物联网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产业界、政府、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性成果;但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技术标准、产业成本、安全隐私等问题困扰着参与各方,并且技术实现上研究成果较多,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不多,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2)物联网是集成了各种信息技术的采集信息方法,个人隐私信息在物联网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影响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扩散和采纳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模型,比如技术接受模型TAM、创新扩散理论IDT等对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仍然具有应用价值,综合考量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特殊性和信息技术采纳理论的针对性构成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3)以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了物联网应用的技术背景,对原有模型进行了修改,加入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构建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模型,设计了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消费者服务采纳的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影响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TAM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仍然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态度和意图的主要因素,而UTAUT模型中的努力期望、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和经验对使用意愿有积极影响,隐私和安全担忧则负向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
  (4)对物联网中各种隐私保护手段,比如法律强制、道德自律、技术手段等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技术方式中又进一步归纳了销毁标签、机器模式、用户模式等。采用决策判断树与 TAM模型相结合建立分析模型,通过管理情景培训+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了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不同保护模式下的用户采纳行为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消费者期望可靠的技术实现隐私保护,充分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同时,法律强制对道德自律有着积极影响,而在技术实现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各种方案中,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简单实用的技术模式。
  (5)以信息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将个人隐私信息定量化,建立数学函数描述各个隐私信息保护模式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过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和项目案例收集数据验证了这种影响。结果表明:物联网技术服务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采集,获得更多信息的知情者从而掌握消费者个人偏好和习惯,了解消费者隐私信息保护阈限,获取消费者剩余,从而使传统的市场均衡点发生变化;同时,物联网的应用对参与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物联网的使用能够让每个参与者的收益净增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