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平胃散调控湿阻中焦证模型致胃肠水通道蛋白异常表达及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6h】

平胃散调控湿阻中焦证模型致胃肠水通道蛋白异常表达及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用生化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观察一般情况

2.3 取胃肠道组织和粘膜

2.4 测定胃肠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分布

2.5 测定胃肠水通道蛋白的含量

2.6 测定胃肠相关细胞信号转导因子的含量

2.7 测定血清AVP、VIP的含量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水通道蛋白在胃肠道的表达分布

4.3 胃肠水通道蛋白调节机制中相关因素表达含量

讨论

1 中医学对湿阻中焦证的认识与模型的建立

2 湿阻中焦证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的研究

3 水通道蛋白调节机制的研究

3.1 湿阻中焦证致水通道蛋白异常表达分布以及平胃散的调控作用

3.2 水通道蛋白长时调节机制的研究以及平胃散的调控作用

3.3 细胞信号转导与湿阻中焦证的研究以及平胃散调控的作用

结论

1 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胃肠水通道蛋白病理性分布

1.1 湿阻中焦证水通道蛋白表达分布增加

1.2 湿阻中焦证水通道表达分布减少

2 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胃肠水液代谢长时调节机制

2.1 湿阻中焦证AQP含量增加

2.2 湿阻中焦证AQP含量减少

2.3 湿阻中焦证激素调节机制含量下降

3 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胃肠水液代谢短时调节机制

3.1 胃PLC-IP3/DG-CaM/PKC信号转导途径中信号分子含量升高,自然恢复组含量继续下降

3.2 肠道PLC-IP3/DG-CaM/PKC信号转导途径中信号分子含量降低

4 表达分布差异机制

5 长时调节差异机制

6 短时调节差异机制

大总结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附图

附件2:附表

附件3:综述 湿阻中焦证的最新研究进展

附件4: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前期成熟的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为研究平台,旨在研究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胃肠AQPs的分布、含量,探索湿阻中焦证模型胃肠道的相关信号转导因子以及平胃散的干预的发生发展关系,揭示胃肠道相关信号转导因子的作用机制,为平胃散调控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从而使得平胃散对机体影响机制的研究有系统、深彻、全面的认识。
  [实验方法]
  采用黄秀深等的综合造模方法进行造模,模拟“外湿过盛,困阻脾胃,饮食不节,湿从内生,情志不遂,气机受阻,水湿不运“等几大致湿因素,建立科学可靠的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胃肠组织AQP的分布,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胃肠的组织、粘膜和血清AQP、AVP、VIP含量以及相关信号转导因子的含量。
  [实验结果]
  1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胃肠水通道蛋白的病理特征性表达分布
  1.1湿阻中焦证AQPs表达分布增加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AQP1在贲门和小肠中段粘膜层表达分布增加;AQP2在小肠中段粘膜层、肌层、外膜层和大肠末端粘膜层表达分布增加;AQP3在贲门的粘膜层、小肠中段粘膜层及小肠中段外膜表达分布增加;AQP4在胃肠道的表达分布无明显差异;AQP5在大肠末端的粘膜层表达分布增加;AQP7在贲门粘膜层、外膜层和小肠中段粘膜层及大肠末端粘膜层表达分布增加;AQP9在贲门外膜层表达分布增加。
  1.2湿阻中焦证AQPs表达分布减少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AQP1在胃肠道表达分布未见明显减少趋势;AQP2在胃体中间粘膜表达分布减少;AQP3在胃肠道表达分布未见明显减少趋势;AQP4在胃肠道表达分布未见明显减少趋势;AQP5在胃体中间外膜层表达分布减少;AQP7在胃体中间和小肠中段的外膜层表达分布减少;AQP9在贲门粘膜层和胃体中间外膜层及小肠中段外膜层表达分布减少。
  2平胃散干预湿阻中焦证胃肠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分布
  2.1增强作用
  与模型组相比,经平胃散治疗后,增强贲门粘膜下组织、胃体中间粘膜及小肠中段粘膜AQP1的表达分布;增强胃体中间粘膜、大肠中段粘膜及大肠末端粘膜下组织AQP2的表达分布;增强小肠中段组织AQP3的表达分布;增强大肠末端粘膜AQP5的表达分布;增强贲门粘膜和胃体中间组织AQP9的表达分布。
  2.2抑制作用
  与模型组相比,经平胃散治疗后,抑制湿阻中焦证的AQP表达分布:抑制贲门粘膜AQP1的表达分布;抑制大肠中段粘膜下组织AQP2的表达分布;抑制贲门粘膜和大肠中段粘膜AQP3的表达分布;抑制贲门粘膜AQP4的表达分布。
  3相关调节机制的测定
  3.1长时调节机制的测定
  3.1.1湿阻中焦证AQP含量的测定
  3.1.1.1湿阻中焦证AQP含量上升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大肠中段组织AQP0含量上升(P>0.05);大肠末端组织AQP2含量上升(P<0.05);小肠中段组织AQP3含量上升(P>0.05);大肠中段粘膜AQP3含量上升(P<0.05)。
  3.1.1.2湿阻中焦证AQP含量下降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结肠组织AQP0含量下降(P<0.05);贲门组织AQP1含量下降(P<0.01);胃体中间粘膜AQP1含量下降(P<0.05);大肠中段组织AQP2含量下降(P<0.05);小肠中段组织AQP3含量下降(P<0.05);大肠中段组织AQP3含量下降(P<0.05);胃体中间粘膜AQP9含量下降(P<0.01);胃体中间组织AQP9含量下降(P<0.05)。
  3.1.2平胃散干预湿阻中焦证胃肠水通道蛋白的含量
  3.1.2.1增强作用
  与模型组相比,经平胃散治疗后,小肠中段组织AQP0含量上升(P>0.05);贲门组织AQP1含量上升(P>0.05);胃体中间粘膜AQP1含量上升(P<0.01);大肠末端组织AQP2含量上升(P>0.05);小肠中段组织AQP3含量上升(P>0.05);结肠组织AQP3含量上升(P>0.05);直肠组织AQP3含量上升(P<0.05);胃体中间粘膜AQP9含量上升(P<0.01);胃体中间组织AQP9含量上升(P>0.05)。
  3.1.2.1抑制作用
  与模型组相比,经平胃散治疗后,大肠中段组织AQP2含量下降(P>0.05);大肠中段粘膜AQP3含量下降(P>0.05)。
  4短时调节机制的测定
  4.1湿阻中焦证相关激素与AC-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胃)
  由AVP和VIP介导的激素调节,作用在细胞信号途径中的各因子如:AC、cAMP、PKA的含量变化都表现出与AVP、VIP含量变化趋势呈相同方向。
  4.2湿阻中焦证相关激素与PLC-IP3/DG-CaM/PKC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肠道)
  造模后,AVP和VIP在血清中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作用于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各种信号分子如:PLC、IP3、CaM、Ca2+在大肠组织的含量与AVP、VIP的含量相比,当造模后AVP和VIP的含量降低,PLC、IP3、CaM、Ca2+含量反而上升,但自然恢复组呈下降趋势,故肠道的信号转导途径与胃基本一致(可能是胃与大肠在体内生理功能不同所致)。
  [实验结论]
  湿阻中焦证模型造模和给药后,不仅影响到胃肠水通道蛋白的分布的改变,而且还引起了胃肠水通道蛋白的含量的变化。说明这种造模方式以及平胃散对通过影响水通道蛋白的含量和分布变化来引起大鼠体内水电解质的改变的。围绕水通道蛋白的激素如AVP、VIP和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各种信号分子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说明平胃散对大鼠体内水液和电解质的影响是通过水通道蛋白以及这些激素和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来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