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观察及其脑功能成像(fMRI)的中枢响应特征的初步探究
【6h】

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观察及其脑功能成像(fMRI)的中枢响应特征的初步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观察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中枢响应特征的初步探究

一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七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穴位埋线治鼻鼽的临床研究进展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情况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评价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为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
  方法:
  1.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受试者的纳入,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A组/(埋线组)、对照组/B组(假埋线组)。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各组患者接受相同穴位的埋线治疗,其中假埋线组的操作是不埋任何线,仅仅是针具刺激。共埋线1次,接受随访2次(第2周和第6周)。以RQLQ评分、鼻腔症状的VAS评分、以及鼻内镜检查和血清指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治疗结束后6周3个时间点进行指标的观察,以此评价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从临床研究的埋线组中纳入5例符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纳入标准的患者,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对比AR患者自身前后脑功能区的效应区域,总结和探讨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活动的中枢响应特征,筛选与病情相关的重点(靶点)脑区,初步探讨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
  结果:
  1.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2组受试者的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史病情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鼻腔VAS评分项在治疗结束后6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RQLQ评分项在治疗结束后2周及治疗后6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项在治疗后2周、6周时间点,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项两组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自身前后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5)埋线组(A组)的血清指标IFN-γ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6)本次试验没有出现有记录意义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2.AR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特征研究结果。
  埋线前后在脑功能静息状态下对比反应显著性增强区域的脑区有:双侧的距状皮层(BA17)、前扣带回(ACC)(BA32)、中扣带回(MCC)(BA23)、后扣带回(PCC)(BA30)、豆状核、楔回(BA23)、脑岛(BA13)、颞上回(STG)(BA41)、颞中回(MTG)(BA21)、颞下回(ITG)(BA20)、额下回(IFG)(BA47)、额中回(MFG)(BA10)、额上回(SFG)(BA8)、中央前回(BA4)、中央后回(BA3)、前运动皮层(BA6)、缘上回(BA40)、角回(BA39)、小脑扁桃体,右侧尾状核,左侧梭状回(BA37)。
  结论:
  (1)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疗效优于假埋线组,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安全有效。
  (2)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存在中枢效应机制路线。
  (3)循经取穴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效应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①广泛性调动中枢脑区,包括边缘系统网络、内侧痛觉系统网络、高级中枢网络路径;②具有靶向性的特点,如杏仁核和前扣带回;③具有先驱于临床的特点。
  (4)具体的中枢效应路径或者效应模式的明晰化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5)假说“穴位-神经信号调节-中枢-神经信号调节-器官”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