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经“发表不远热”理论对成都地区各型寻常痤疮治疗意义的探讨
【6h】

内经“发表不远热”理论对成都地区各型寻常痤疮治疗意义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流行病学调查

1.1调查对象及目的

1.2病例选择标准

1.3病例收集及统计方法

1.4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临床研究

2.1研究对象及目的

2.2病例的疗效评价及收集标准

2.3病例收集及统计方法

2.4临床研究结果

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研究结果

讨论

4.1成都地区寻常痤疮发病的主要辨证类型与地域特征影响的分析

4.2 常用温性药物对寻常痤疮作用的分析

4.3 温性药物作用于寻常痤疮不同皮损类型的分析

4.4温性药物治疗寻常痤疮的意义初探

4.5内经“发表不远热”理论对痤疮治疗指导意义的分析

4.6 如意金黄散外治痤疮机理的探讨及思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中西医治疗痤疮进展

附录:寻常痤疮患者用药情况记录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病例收集调查本地区寻常痤疮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及皮损类型,统计治疗痤疮总的用药频次及分别治疗各型痤疮时药物使用的频次,分析其中温性药物使用情况;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选用不同组药物外用对局部炎症皮肤组织IL-1、IL-6、IL-8、TNF-α、IFN-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应用内经“发表不远热”理论指导痤疮内、外治疗的积极意义,从而为临床中医治疗寻常痤疮时使用温性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使用Excel(2007版)统计本地区196例符合痤疮诊断标准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皮损类型;统计经过治疗一个疗程后疗效指数≥20%的108例患者的用药总频次及按皮损类型分组后的用药频次;2.选择90只豚鼠,随机取出其中10只作为空白组,建立阳证疮疡动物模型,造模后排除造模失败和死亡豚鼠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如意金黄散全方组、温药组和去温药组,分别予相应药物处理,干预3天后取皮损局部皮肤,使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豚鼠皮肤组织IL-1、IL-6、IL-8、TNF-α、IFN-γ光密度值。
  结果:
  1.本次共收集到符合寻常痤疮诊断的病例196例,辨证分型排序为:脾虚湿蕴证(27.6%)>胃肠湿热证(19.4%)>肺经风热证(16.3%)>冲任失调证(11.7%)>痰瘀互结证(9.2%)>肝经郁热证(5.6%)>表卫不固证(5.1%)=热毒夹瘀证(5.1%)。皮损类型排序为:丘疹脓疱(46.9%)>粉刺(25.6%)>痘印(16.3%)>结节囊肿(11.2%)。2.纳入治疗一疗程(4次)后疗效指数≥20%的病例共108例,分析总体用药规律,使用频次前20位中药中温性药物有6味,分别是皂角刺、白术、黄芪、白芷、陈皮和山楂;按皮损类型分类,皮损以粉刺为主的27例病例中,使用频次前20位中药中温性药物共7味,分别是白术、皂角刺、陈皮、白芷、白芥子、黄芪和山楂;以丘疹脓疱为主的53例病例中,使用频次前20位中药中温性药物共5味,分别是性温的白术、皂角刺、陈皮、白芷及山楂;以结节囊肿为主的11例病例中,使用频次前20位中药中温性药物共9味,分别是白术、皂角刺、陈皮、半夏、建曲、苍术、白芥子、厚朴及山楂;以痘印为主的17例病例中,使用频次前20位中药中温性药物共10味,分别是白术、皂角刺、陈皮、半夏、红花、苍术、白芷、鸡血藤、当归及山楂。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温药组豚鼠皮肤组织中IFN-γ、IL-8表达显著降低(P<0.01),IL-1、IL-6、TNF-α表达降低(P<0.05)。4.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如意金黄散全方组豚鼠皮肤组织中IL-1、IL-8表达降低(P<0.05),IFN-γ、IL-6、TNF-α蛋白表达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治疗痤疮时,内服温性药物是通过其固本、开窍、健脾、温化、散结及活血化瘀等功用作用于痤疮发展的各个阶段,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这些温药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抑制黑色素沉着等作用;外用如意金黄散及其中温性药物治疗痤疮红、肿、热、痛症状可能是通过其抑制IFN-γ、IL-1、IL-6、IL-8、TNF-α蛋白的合成机制实现的。故此,可根据内经“发表不远热”理论灵活运用于痤疮的治疗,为临床中使用温性药物治疗痤疮提供理论依据,为未来更好的治疗痤疮提供思路和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