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陆相坳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储层描述——以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为例
【6h】

陆相坳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储层描述——以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质特征描述

第三章 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

第四章 隐蔽油气藏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预测

第五章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

第六章 储层的分类评价研究

第七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综合研究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展开▼

摘要

陆相坳陷盆地具有断层和局部构造均不发育的特点,储层的圈闭类型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具有“隐蔽”性。论文以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层为例,来研究具有陆相坳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特征的储层描述。针对研究区的地质特点,采用以地质研究为主,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主要内容包括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沉积微相与砂体特征及展布预测、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储层分类综合评价和储层建模等。通过目前先进的储层描述方法的应用,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与进展: 1.运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理论,建立了研究区相对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将上古生界地层划分为7个长期旋回18个中期旋回,并着重对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6个长期旋回15个中期旋回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稳定沉降的陆相克拉通坳陷盆地内,由于地层倾角比较平缓,构造幅度比较小,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见到像断陷盆地内的断层、削截、顶超和底超等反映层序界面的典型现象,其层序界面主要从测井资料中识别与划分。通过井震结合来实现层序的横向等时对比。 2.依靠地质与物探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大牛地气田岩性隐蔽气藏储层的精细描述。利用地震正演、反演和属性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钻井、测井分析,确定研究区岩性隐蔽气藏砂体纵向上呈条带状、楔状和透镜状,局部有分叉、合并现象。并实现了各层位沉积微相和砂体在横向上的展布预测。 3.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用多井约束泥质含量反演方法来预测薄层砂体。实践表明,用多井约束泥质含量反演能有效识别和预测薄层砂体,解决了本区砂体难预测的问题。通过在研究区建立4条过井剖面显示,每个中期旋回内一般控制了1-2套主砂体,有的旋回内没有砂体发育;砂体纵向上表现为多套砂体叠置或切割,具有薄而多的特点,反映河道的频繁迁移。 4.通过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各层段砂岩以中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为主,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碎屑成分以石英和岩屑颗粒为主,长石含量少且变化大。说明研究区离物源近,沉积物的搬运距离小;研究区普遍较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使砂岩储层的原生孔隙几乎损失殆尽,储层孔隙以溶蚀孔隙和高岭石晶间隙为主。由于溶蚀作用和蚀变作用的不均衡性,造成砂岩储层储集性和非均质性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很大。 5.通过对储层分类综合评价研究,在研究区内,确定喉道下限下石盒子组为0.03μm,山西组为0.05μm;确定孔隙度4.56%、渗透率0.117×10<'-3>μm<'2>为下石盒子组物性下限;确定孔隙度4.27%、渗透率0.127×10<'-3>μm<'2>为山西组物性下限。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是造成层内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原因。 6.在大量的地质与物探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研究区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运用序贯指示模拟实现了各层段沉积微相随机建模,运用序贯高斯模拟实现了相控物性随机建模。建模结果与实际地质分析认识匹配,效果较好。 论文从基础地质研究入手,通过地质、物探、数理统计等知识的协同、配合使用,最终形成一套地质与物探紧密结合,针对坳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储层的有效识别及预测方法,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