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泸州古隆起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
【6h】

泸州古隆起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1章引言

1.1选题依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

1.4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地质背景

2.1研究区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沉积盆地性质变化

2.2泸州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

2.3研究区早三叠世嘉陵江组沉积格局

第3章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

3.1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地层岩性

3.2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地层岩性剖面

3.2.1嘉一段地层岩性剖面

3.2.2嘉二1亚段地层岩性剖面

3.2.3嘉二2~嘉二3段地层岩性剖面

3.2.4嘉三段地层岩性剖面

3.2.5嘉四1亚段地层岩性剖面

3.2.6嘉四2-嘉五2段地层岩性剖面

第4章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4.1有关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2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研究

4.2.1泸州古隆起地区三叠系二级层序特征简述

4.2.2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特征

4.2.3高频层序及格架建立

4.2.4高频层序成因分析

第5章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

5.1沉积相划分

5.2沉积相(环境)类型及特征

5.2.1开阔台地相(环境)

5.2.2半局限台地相(环境)与局限台地相(环境)

5.3沉积相展布

5.3.1沉积相的纵向分布

5.3.2沉积相的横向展布

5.4沉积相演化特征及沉积模式

第6章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研究

6.1嘉陵江组储集岩类型与岩石学特征

6.2嘉陵江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6.3嘉陵江组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特征与储层形成机制

6.3.1嘉陵江组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特征

6.3.2成岩作用序列

6.3.3嘉陵江组储层形成机制

6.4嘉陵江组储层成因类型

6.5嘉陵江组储层特征

6.5.1井剖面储层解剖

6.5.2嘉陵江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6.5.3嘉陵江组储层物性特征

第7章嘉陵江组储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7.1溶蚀孔隙型储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7.2膏溶孔洞型储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7.3岩溶缝洞型储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第8章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储层刻划评价

8.1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储层发育展布刻划

8.1.1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滩相储层发育展布刻划

8.1.2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白云岩储层发育展布刻划

8.1.3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岩溶储层发育展布刻划

8.2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储层质量平面评价

8.3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岩溶储层勘探目标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展开▼

摘要

近年,麻柳场、同福场、宜宾三个嘉陵江组整装气田的发现展示了蜀南嘉陵江组十分广阔的勘探前景。因此,全面准确地评价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储层,揭示储层发育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和深入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通过钻井岩芯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以工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高分辨(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为基础,通过地质背景分析、沉积相分析、钻井剖面精细解释实现高分辨(高频)层序框架内滩体发育展布刻划;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探索工区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而,通过层序、沉积、成岩对工区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实现工区嘉陵江组储层发育展布的有效预测。 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地层等厚图的编制和叠加,认识到工区嘉陵江组地层厚度分别从嘉二<'1>~嘉一至嘉三<'2>、嘉四<'1>~嘉三<'3>至嘉四<'4>、嘉五<'1>至嘉五<'2>承继承性变化,而各段地层剥蚀则有嘉五<'1>至嘉五<'2>、嘉四<'4>~嘉四<'2>分别承继承性变化,而嘉四<'1>~嘉三<'3>剥蚀区呈独立块状分布的特点。 2)依据邻区研究情况,结合区内实际,认为嘉陵江组所在的下、中三叠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进一步,嘉陵江组划分为两个完整的三级层序。 3)通过探索提出岩石类型及测井曲线旋回式变化是区内嘉陵江组高频层序划分的重要依据,总结提出了区内发育18类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类型及其测井曲线旋回特征,首次建立了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4)根据沉积相识别标志,结合前人资料,确定了工区沉积相类型,并以三级层序体系域、高频层序为等时单元对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刻划,认识到沉积相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相对应,并且TST与HST遵循不同的沉积模式。 5)深入研究了层序、高频层序与储层发育的关系,指出储层发育分布受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的控制(岩溶缝洞型储层除外),主要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少量可形成于海侵体系域;而其形成则主要是受五级层序旋回的演化控制,于干旱气候和潮湿气候下有不同的形成模式,导致储层于五级层序中的发育部位不同。 6)指出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为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与印支期古隆起抬升剥蚀有关的岩溶作用对储层形成有重要作用。 7)依据层序、沉积相及其与储层关系的研究,以高频层序为单元对沪州古隆起区内滩相储层、白云岩储层、岩溶缝孔洞型储层进行了有效刻划、预测和评价,指出寺41-寺2区块和云11-坛13区块为综合有利区块。

著录项

  • 作者

    王鑫;

  •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 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国蓉;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层序地层学;
  • 关键词

    沉积相; 储层展布; 层序地层;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