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砂岩孔隙成岩演化特征
【6h】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砂岩孔隙成岩演化特征

代理获取

摘要

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研究层位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相带位于三角洲前缘亚相。该时期为鄂尔多斯盆地快速湖退时期,此时盆地进入湖相三角洲高速建设时期,形成所谓的“满盆砂”的沉积特征,稳定的砂体展布为油气的勘探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该时期盆地物源主要为北东、南西和北西三大物源区,沉积中心就位于华庆地区,三大物源区在该地区处于汇聚状态,因此该地区的成岩作用的研究也显得格外复杂。
   本文以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主要以铸体薄片的岩石学特征观察为手段,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图像分析和X衍射矿物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及物性分析,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砂岩的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做了研究,讨论了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
   通过对岩石学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存在一个长石急变带,通过这一长石急变带大致可以划分出研究区的两大物源控制范围。
   在南北两个受不同物源控制的区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成岩作用特征:北部自生粘土矿物以绿泥石为主,可见伊利石与绿泥石共生;南部以伊利石为主,鲜见绿泥石。碳酸盐胶结物北部主要以方解石、铁方解石为主,胶结方式多样。南部则以白云石、铁白云石胶结为主,主要为粒间胶结。
   孔隙的发育方式北部主要为受绿泥石保护的原生粒间孔为主,长石溶孔常为方解石或铁方解石充填;南部则发育次生孔隙较多,长石溶孔虽有被铁白云石、自生石英或自生钠长石的充填但仍有较好的次生孔隙保存。
   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的观察和研究,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除压实作用外的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而绿泥石胶结物对研究区孔隙的保存起了主要作用,是典型的保持性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对孔隙的建设作用主要体现在南部砂体。
   综上研究和分析初步建立了研究区的孔隙成岩演化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