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特征及油气有利区评价
【6h】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特征及油气有利区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冲断带研究现状

1.2.2 地质勘探现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及认识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特征

2.2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地表构造特征

3.1 平面构造特征

3.2 剖面构造特征

3.3 矿山梁主要构造样式

第4章 构造地质建模

4.1 滑脱层系

4.2 层位的标定及各反射层反射特征

4.2.1 地质层位确定的依据

4.2.2 主要反射层波形特征

4.3 地质模型的建立

4.3.1 构造期次的确定

4.3.2 矿山梁构造模式

第5章 深部构造特征

5.1 圈闭与断裂特征

5.1.1 上二叠统底面圈闭特征

5.1.2 上二叠统底面断裂特征

5.2 构造变形特征

5.3 矿山梁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第6章 矿山梁构造油气有利区评价

6.1 生烃潜力评价

6.2 运移和储层条件评价

6.3 盖层条件评价

6.4 构造有利目标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前陆逆冲推覆带是造山带与盆地之间的过渡部位,即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大规模掩冲推覆所形成的冲断逆冲推覆系统。为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区类型之一。
  龙门山造山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带。地貌景观和地质构造在龙门山构造带的两侧有着巨大的差异。其结构和成因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成为国内外构造地质研究工作的热点。随着油气勘探逐步向造山带深入,对龙门山造山带的构造特征、构造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龙门山复杂的构造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目前油气勘探工作的难点。要在这种复杂构造区域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性进展,构造研究是基础,用正确的构造地质认识,为油气勘探提供决策依据。
  矿山梁构造位于龙门山北段前陆冲断带构造前锋,构造格架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构造带内岩层组合类型复杂多样,在构造带的不同位置和深度存在有陆相沉积、海相沉积以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且构造带内亦存在多个不整合面,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上述地区确实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改造。因此,深化龙门山北段山前带构造变形特征、演化规律研究,对进一步在龙门山北段山前带中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文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入手分析其构造样式、构造演化变形,对矿山梁构造进行综合的剖析研究,进一步落实了矿山梁构造发育特征,查明了构造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不仅有利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工作的部署及开发,对于减少勘探风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龙门山研究现状,以地震、钻井、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及含油气盆地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地震解释成果,对矿山梁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有利区作出评价。本次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认识如下:
  1、在地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矿山梁构造01ks103线、01ks1017线和01ks1014线共3条地震剖面进行分析,厘清地表剖面构造及平面展布特征,为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打下扎实基础。
  2、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地震剖面分析,结合地表和地下构造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发现龙门山北段的矿山梁地区主要受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挤压构造样式。
  3、利用钻井资料,并从研究区相邻的天井山、枫顺场引进解释层位,通过综合地表地质调查,构造样式分析,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建立以01ks1017线为基础的矿山梁构造地质模型。矿山梁构造根据构造动力学机制、构造样式及所处构造部位,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浅层推覆构造单元、冲断推覆构造单元和地腹推覆构造单元。
  4、通过对05fsc04-01ks1013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矿山梁构造的形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加里东-印支早期伸展阶段;(2)印支晚期重力滑覆阶段;(3)燕山期抬升剥蚀阶段;(4)喜山期挤压褶皱阶段。
  5、依据圈闭的构造位置、可靠程度、埋藏深度、闭合幅度和面积、保存条件、已钻井的试油结果等对研究区圈闭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一、二、三类有利区。矿山梁构造的有利目标区均位于地腹推覆构造单元内,一类有利区共有3个圈闭,总面积为66.77km2,二类有利区共有10个圈闭,总面积为36.19km2,三类有利区共有4个圈闭,总面积为7.18km2。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