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藏察隅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形成及其演化
【6h】

西藏察隅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形成及其演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1.2.2 区域构造演化研究

1.2.3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研究现状

1.2.4 构造变形特性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解决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1.3.1 解决主要问题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5 区域构造

2.5.1 褶皱构造

2.5.2 断裂构造

第3章 中-新生代花岗岩地质特征

3.1 花岗岩类分布规律

3.2 岩石类型

3.2.1 侏罗纪花岗岩

3.2.2 白垩纪花岗岩

3.2.3 古近纪花岗岩

第4章 中-新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元素特征

4.2 稀土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花岗岩演化特征

4.4.1 侏罗纪花岗岩演化特征

4.4.2 白垩纪花岗岩演化特征

4.4.3 古近纪花岗岩演化特征

第5章 花岗岩形成及构造演化

5.1 岩石成因类型判别

5.2 构造环境判别

5.3 构造及其岩浆作用演化探讨

5.4 新构造运动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对西藏察隅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类进行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结合花岗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等方面的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花岗岩类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演化特征及构造意义得出以下认识:
  (1)研究区内中-新生代花岗岩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规律,从总体上看,花岗岩类从南西向北东,侵入岩时代逐渐变老,岩石酸性逐渐降低。
  (2)研究区中-新生代花岗岩主量元素总体表出高硅、高碱、高铝特征,侏罗纪花岗岩SiO2平均含量67.5%,里特曼指数(δ)小于3.3,A/CNK在0.74~1.04之间,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白垩纪花岗岩SiO2平均含量72.91%,里特曼指数(δ)小于3.3,A/CNK值大于1,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古近纪花岗岩SiO2平均含量72.4%,里特曼指数(δ)小于3.3,A/CNK大于1,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
  (3)稀土及微量元素组成上,研究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图曲线均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蜘蛛图曲线均右倾,其中侏罗纪岩体轻稀土中等富集,铕、铈弱负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蜘蛛图曲线右倾,总体较陡,相对富集Rb、K、Zr,亏损Ba、Sr、Yb。白垩纪岩体Eu亏损较强,铈负异常不明显。富集Rb、Th、Sm,亏损Ba、Sr、Ta。古近纪岩体Eu亏损较强,铈负异常不明显。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右倾V字形特征。富集Rb、Hf,亏损Ba、Sr。
  (4)侏罗纪花岗岩为俯冲型的Ⅰ型花岗岩,白垩纪花岗岩属于俯冲型-碰撞型的IS、S型花岗岩,古近纪花岗岩属于碰撞型的S型花岗岩,研究区中-新生代花岗岩成岩背景很可能是在班公湖-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双向俯冲。
  (5)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强烈,以断裂复活,大面积整体间歇性掀斜抬升、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及水平运动、地震为标志,具有继承性、新生性和节奏性,综合判定研究区区域稳定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