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云南省永平县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6h】

云南省永平县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区区域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矿产地质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3 构造演化与成矿

2.4 盆地演化与成矿

2.5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水泄铜钴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简况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岩浆岩

3.1.3 矿区构造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化)特征

3.2.2 矿石物质组成

3.2.3 矿石结构构造

3.2.4 矿石品位

3.2.5 围岩蚀变特征

3.2.6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3.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4 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3.4 矿床成矿年代

3.5 矿床成因

第4章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4.1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4.1.1 矿区褶皱构造特征

4.1.2 矿区断裂构造特征

4.1.3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综述

4.1.4 构造变形序列

4.2 构造与地球化学的研究

4.3 构造控矿特征

4.3.1 导矿构造

4.3.2 布矿构造

4.3.3 容矿构造

4.4 结论

第5章 构造控矿模式及成矿规律

5.1 构造控矿作用

5.1.1 海西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区域推覆构造格架

5.1.2 海西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了矿区导矿构造

5.1.3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完成矿区布矿、容矿构造的形成

5.2 水泄铜钴矿床成矿特征

5.3 水泄铜钴矿床构造成矿模式

5.4 找矿方向预测

5.4.1 水泄矿区找矿模型

5.4.2 研究区南段找矿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说明

展开▼

摘要

云南省永平县铜钴矿床主要是以铜矿为主,伴生钴等多金属铜矿床,区域上处于兰坪盆地南段西边缘,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属于澜沧江铜(多金属)成矿带上的一个中小型矿床,是一个热液型铜矿床。
  根据早期的野外构造调研工作,并结合相关资料,确定海西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了该区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格架:西边以昌—孟混杂岩带开始,向东依次为中央推覆构造带:崇山岩群和三叠纪花岗岩,变质作用非常强烈;澜沧江断裂带:是区域主导构造;山前推覆构造带:主要为无量山岩群,具有较弱的变质作用,且从西往东变质作用逐渐减弱;蕨坝山—阿扎古断裂:一般逆冲断裂,底部可能与澜沧江断裂向联通;前陆冲断构造带: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包括老君山断裂、阿郎断裂和耈河—诗礼断裂,组成叠瓦扇构造,形成规模不一的断夹块,褶皱不发育;前缘盆地滑脱变形带:土皮太宽缓向斜与黑惠江紧闭褶皱共同组成隔档式褶皱,断裂相对来说不发育,主要有岔河和老珠街逆冲断裂。
  在野外矿床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室内分析与前人研究成果得出:水泄铜钴矿床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主要呈脉状和似层状产出,矿石以砷黝铜矿为主。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壳深部,具有多源性特点,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并受到大气降水或地层水的混合和地下含矿热液。包裹体成分主要为CO2和H2O,成矿温度为141°-253°,属于中低温成矿。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以早期NW、NNW向逆冲断裂为主构造线,该向断裂规模有大有小,断裂面多倾向南西或者正西向,极少数倾向北东,断面倾角都很陡,部分甚至直立;断裂带多表现为强烈的劈理密集带,使地层陡倾或直立,并发育强烈的破碎带,断裂沿线伴随有蚀变、矿化现象,这些都说明了矿区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作用。该时期的褶皱主要都为断裂褶皱,F4、F5断裂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后期矿区又发育NE、NEE及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该向断裂规模并不大,往往将NW、NNW向断裂左行错移,错移距离约100-200m,部分断裂面可见有锯齿状构造,反映拉张性质,推测拉张距离约2-3m,拉张带为破碎带;f1断裂并还伴随有地层的抬升与下降;表明了该时期矿区受到了平移拉张作用;该时期发育有NE、NEE向的小型叠加褶皱。
  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特征:澜沧江断裂和耈河—诗礼断裂为导矿构造;NW、NNW向一般断裂(F4、F5、F9、F10),NE、NEE和近EW向走滑拉张断裂为布矿构造;NW、NNW向构造和NE、NEE和近EW向构造为重要的容矿构造。T3m和T3sh为重要的容矿地层。
  对阿林矿段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体现出元素异常带(区)与NW、NNW向断裂破碎带和层间裂隙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了NW、NNW向断裂等构造在控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得知,该区的构造成矿模式为:海西末期形成的澜沧江断裂带为深断裂,联通了地壳深部的深层热卤水或岩浆热液,并形成了早期的澜沧江成矿带,为本区提供了矿源层;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阶段的造山运动和挤离走滑运动形成了该区的主要布矿构造和容矿构造,以及耈河—诗礼断裂导矿构造;在构造热动力和高热流影响下,萃取、活化了矿源层成矿物质,在构造驱动力作用下,深部岩浆热液及地下热卤水沿导矿构造上移,再沿布矿构造填充在断裂破碎带等容矿构造内,并形成相应的矿体。
  总结了水泄铜钴矿床成矿特征,归纳了该矿床找矿模型,并运用在水泄成矿带南段耈街区找矿预测方面,再结合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带与断裂带完全吻合的特征,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利东山—小岩子根找矿区;三片石—吴家寨找矿区;仙水洞—龙华—大寨找矿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