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藏多龙矿集区含矿岩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6h】

西藏多龙矿集区含矿岩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矿区地理及交通位置概况

1.2 前人研究成果及选题依据

1.2.1 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2.2 选题依据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矿集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

2.4.1 断层

2.4.2 褶皱

第3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1.1 多不杂岩体地质特征

3.1.2 波龙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2.1 岩石类型及特征

3.2.2 造岩矿物特征

3.2.3 副矿物特征

第4章 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元素特征

4.1.1 多不杂含矿岩体常量元素特征

4.1.2 波龙含矿岩体常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4.2.1 多不杂含矿岩体微量元素

4.2.2 波龙含矿岩体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特征

4.3.1 多不杂含矿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4.3.2 波龙含矿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第5章 岩体含矿性分析

5.1 多不杂岩体

5.1.1 岩体及围岩蚀变特征

5.1.2 岩体地球化学成矿指标

5.1.3 岩体含矿性及矿化特征

5.2 波龙岩体

5.2.1 岩体及围岩蚀变特征

5.2.2 岩体地球化学成矿指标

5.2.3 岩体含矿性及矿化特征

第6章 含矿岩体成因探讨

6.1 成因类型

6.2 成岩年龄

6.3 成矿年龄

6.4 构造环境

6.5 岩浆来源及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

展开▼

摘要

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北西100km处,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南羌塘地块南缘的羌南坳陷带。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日干配错组;侏罗系曲色组、色哇组;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古近系康托组和第四系。矿区内断层构造发育,岩体及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
  多不杂及波龙矿区岩体类型包括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玢岩、石英玢岩、英云闪长岩、辉绿岩,含矿岩体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呈岩枝、岩株状产出,岩石呈浅灰色,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石英、斜长石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基质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黑云母,含有少量不透明矿物,基质中长石以斜长石为主,含少量碱性长石,均发生绢云母化。花岗斑岩岩体未在多不杂矿区地表出露,根据钻孔资料推测岩体呈板状。花岗闪长斑岩体与花岗斑岩体的围岩主要为下侏罗统曲色组变质砂岩。通过岩石化学分析手段得知多不杂与波龙岩体SiO2平均含量64.05%,全碱(K2O+Na2O)平均含量5.06%,K2O/Na2O>1,里特曼指数σ介于0.46~2.54,碱度率AR介于1.43~2.70,A/KNC介于1.04~2.95;显示高钾、低钠的特征,属于中酸性岩,属于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钙碱性系列中的亚碱性岩石系列。岩体具有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以及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的特点;稀土配分型式呈明显右倾式,Eu异常不明显或呈弱正异常,表明岩体未经结晶分异作用,应为上地壳部分熔融,致使亲石元素优先进入岩浆,非活性元素被保留在残余固相中。
  通过对多不杂及波龙矿区岩矿石手标本观察、光学显微镜下鉴定等手段,归纳总结出多不杂及波龙岩体及围岩蚀变类型基本相同。岩体蚀变类型主要包括钾长石化、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石膏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等。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强烈,主要发生钾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由岩体中心向围岩方向蚀变程度逐渐减弱。
  矿化类型主要包括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团块状、浸染状、斑状矿化。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中矿化较强,围岩中矿化较弱。
  矿石成分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磁铁矿、辉铜矿、赤铁矿、金红石、蓝辉铜矿、铜蓝、方铅矿、闪锌矿、硒银矿、针铁矿、纤铁矿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斑杂状构造、薄膜状构造、胶状构造、多孔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应力结构。
  通过分析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区内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在120Ma左右,岩体侵入时代为燕山晚期,区内岩浆活动总体可划分出三期: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不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基性火山岩;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在119Ma左右,代表了石英-辉钼矿阶段辉钼矿的形成年龄。
  综合分析认为多龙矿集区含矿岩体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时期活动大陆边缘的陆缘弧环境中。岩体岩浆来源于板块俯冲作用下,上地壳岩石受到地幔岩浆的热烘烤发生部分融熔形成的熔浆,熔浆沿构造裂隙上升侵位冷凝后形成含矿岩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