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牛地气田山2段致密砂岩气层评价
【6h】

大牛地气田山2段致密砂岩气层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难点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区块研究现状

1.2.3 评价难点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结论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基础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小层划分

2.2 沉积相展布特征

2.2.1 沉积模式

2.2.2 横向展布特征

第3章 山2段储层基本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储集岩石成分特征

3.1.2 储集岩石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孔隙结构特征

3.2.3 孔渗分布特征

第4章 “四性”关系研究

4.1 储层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1.1 砂岩成分与物性关系

4.1.2 不同粒度的碎屑岩与物性关系

4.2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研究

4.2.1 不同岩性成分与电性关系

4.2.2 不同粒度与电性的关系

4.3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4.4 物性对含气性的影响

第5章 测井解释模型

5.1 测井资料标准化

5.2 测井参数及模型的确立

5.3 泥质含量解释方法

5.4 岩心孔隙度解释方法

5.5 含气饱和度解释方法

第6章 气层分级评价

6.1 气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的确定

6.1.1 岩性标准

6.1.2 物性下限标准

6.1.3 泥质、含气饱和度及各测井参数下限标准

6.2 各参数与产能的关系

6.2.1 各参数的权重计算

6.2.2 不同因素与产能的关系

6.3 关键井的选取及气层分级评价的建立

6.4 气层分级评价模型的回验

6.5 山2段气层分级评价标准的建立与评价效果

6.5.1 气层分级评价标准的建立

6.5.2 分级标准对于气层评价效果验证

6.5.3 气层评价与产能对比验证

6.5.4 山2段气层评价单井特征

6.6 不同级别气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

6.6.1 山2段Ⅰ类气层纵横向对比

6.6.2 山2段Ⅱ类气层纵横向对比

6.6.3 山2段Ⅲ类气层纵横向对比

6.7 山2段不同级别气层的平面分布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大牛地气田属于非均质性很强的致密砂岩气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塔巴庙地区,构造部位处于伊陕斜坡上,构造平缓,砂岩储层致密,且断层不发育。山西期沉积环境属入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不同时期砂体迁移较为明显,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较强,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增加,动用程度日益增加,动用难度日益增大,因此对于砂岩储层特征的详细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以前人前期储层评价与油气识别方法及技术攻关的为基础,对山2段储层的“四性”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气田积累的大量岩芯、测井、录井资料,描述储层气藏基础地质特征,并结合气层开发特征,建立合理的分级评价标准,对大牛地山西组山2段气层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产层下限,并对储层进行分级评价,弄清山2段各小层气层的平面分布特征。
  根据现场22口井的取心资料的描述以及384个砂岩薄片和铸体薄片的观察研究,本区山2段的砂岩类型以石英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岩作用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以原生剩余孔隙、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要的孔隙类型。山2段孔隙度主值区间在2%~8%,单峰主要在4%~8%内,约占总体的45%,孔隙度约为6.49%。从渗透率来看,渗透率最大值达到0.48×10-3μm2,最小0.1×10-3um2。并结合岩压汞资料分析认为山2段多出现Ⅱ、Ⅲ类气层,岩性多以中-细粒砂岩为主,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属于分选中等~较差,结构较差。
  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山2段80余口井的“四性”关系进行研究发现,(1)从岩电关系来看,山2段优质气层由于泥质含量稍高,容易发生井壁不稳定而破坏的情况,声波曲线出现周波跳跃,导致解释孔渗不准确。(2)从岩性-物性的关系来看,山2段沉积能量总体偏低,优质砂体占比较低,储层沉积形成的岩石学特征变化不足以导致孔隙物性的变化。(3)从物性-含气性特征来看,在成藏组合中,山西组属于源内成藏组合,在源内成藏组合中,运移通道和气源条件的影响更为微弱,受物性影响较为明显,这也造成了山2段物性分布较为集中且差,因此总体与含气性关系不明显。
  在“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的测井解释模型。并进一步对气层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和测井响应-孔渗的拟合等手段确立山2段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5%,渗透率分别为为0.14×10-3μm2,建立了气层分级评价的标准:Ⅰ类气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不低于7%,0.3×10-3μm2,含气饱和度大于65%,属于高产区;Ⅱ类气层标准—孔隙度7%~10%,渗透率(0.3~1)×10-3μm2,含气饱和度55%~70%,属于中产区;Ⅲ类气层标准—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于8%,0.6×10-3μm2,含气饱和度小于65%,属于低产区;Ⅳ类气层标准—孔隙度小于5%,渗透率小于0.14×10-3μm2,含气饱和度低于50%。大牛地山西组山2段的稳产气层多发育于砂体稳定分布的地区,厚度较大的地层,横向连续性较好,S2-1的Ⅰ类气层基本均散布在中西部,分为1-1-35、1-3-7、1-1-68、1-2-9、1-2-10五口井附近,Ⅱ类气层在大12、大15井区范围分布相对集中,Ⅲ类气层在大47井区和大66井区、大4井区零星分布,可以看出分布范围受砂体控制明显,平面非均质性极强,气层侧向连续性差,在2-5km范围具有一定对比性。S2-2相比S2-1气层分布,Ⅱ类气层分布范围更大,Ⅰ类气层主要有东北大55、中部大13、西南1-4-27、1-4-17这四个范围,Ⅱ类气层约占Ⅲ类气层的一半,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河道内,分为中部-西部的大44-大16-大31-大38-大开14一线和中北-中南部的大28-大32-大8-大13-大22-大61一线,西南部的大77和大84井附近,Ⅲ类气层除西北大90井区、东北大57井区、西南大74井、大121、大63井附近以外,其他区域分布范围与Ⅱ类气层基本一致,平面非均质性仍较强,其内存在大量物性和岩性封隔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