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西马尔康地区二毛山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h】

川西马尔康地区二毛山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项目依托及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杂谷脑组(T3z)

2.1.2 侏倭组(T3zw)

2.1.3 新都桥组(T3xd)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3.1 区域变质岩

2.3.2 热接触变质岩

2.3.3 动力变质岩

2.4 岩浆活动

第3章 岩体地质特征

3.1 二毛山岩体地质特征

3.2 二毛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3.2.1 二长花岗岩类

3.2.2 正长花岗岩类

3.2.2 花岗闪长岩类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第5章 年代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锆石的CL图像特征

5.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第6章 花岗岩成因及构造环境探讨

6.1 岩石成因类型

6.2 二毛山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松潘-甘孜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扬子板块西缘,呈倒三角状夹持于劳亚大陆、扬子克拉通、冈瓦纳大陆北部的羌塘-昌都微大陆之间。带内岩浆岩十分发育,对这些侵入岩进行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的研究,对于揭示松潘-甘孜造山带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本论文选择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的二毛山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在岩石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二毛山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取得了如下几点成果和认识:
  1、岩体侵位于晚三叠世西康群地层之中,岩体与围岩清楚的接触界线,变质带沿岩体外围呈环带分布。变质带内的岩性受到原岩、与侵入体距离的控制,主要包括角岩类、千枚岩类、片岩类、角岩化砂岩类。
  2、野外实地调查工作结合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二毛山岩体岩石类型较为单一,岩体主体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其次为斑状正长花岗岩、斑状花岗闪长岩。根据结构差异,可将二长花岗岩类划分为三个相带,即边缘相、过渡相、中央相。斑状正长花岗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侵位于二长花岗岩之中,在岩性上呈逐渐过渡的特征,应为同一时期的涌动型侵入接触关系。
  3、通过对二毛山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测得二毛山岩体年龄为205.1±4.6 Ma,确定了其形成于印支末期。
  4、二毛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分异演化成熟度高,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中等,配分曲线形态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具中等的铕负异常、无明显的铈异常。微量元素方面具有“多谷多峰”、配分曲线总体向右倾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中富集K、Rb,亏损Ba、Sr,高场强元素(HFS)中富集Th、La、Hf,亏损Nb、Ti、P。
  5、对二毛山岩体的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二毛山岩体为S型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二毛山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兼具大陆弧花岗岩类的构造背景特点,同时区内发生强烈造山运动。花岗岩区的基性岩由于下地幔上涌提供的热源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量岩浆沿西康群褶皱、特别是巨大背斜核部上升侵位,并在此过程之中混合变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就位形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