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差异性研究
【6h】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差异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1.4.1 资料收集阶段

1.4.2 论文撰写阶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划分及特征

第三章 不同台缘带生物礁沉积微相分析

3.1 川东北长兴组沉积相类型

3.1.1 开阔台地相

3.1.2 台地边缘相

3.1.3 斜坡相

3.1.4 盆地相

3.2 长兴组生物礁微相类型划分及特征

3.2.1 台内生物礁

3.2.2 台缘生物礁

3.3 沉积相平面展布

3.3.1 生物礁横向对比

3.3.2 生物礁平面展布

第四章 不同台缘带生物礁微相储层特征

4.1 台缘生物礁储层岩性特征

4.1.1 礁灰岩储层特征

4.1.2 礁白云岩储层特征

4.2 生物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4.2.1 生物礁储层孔隙类型

4.2.2 海槽西侧台缘带生物礁微相储集空间特征

4.2.3 海槽东侧侧台缘带生物礁微相储集空间特征

4.3 海槽两侧台缘礁储层物性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4.4 海槽两侧钻井与野外剖面生物礁测井电性特征分析及对比

4.4.1 开江—梁平海槽西侧生物礁的测井响应

4.4.2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生物礁的测井响应

4.4.3 不同岩性测井响应值特征

4.4.4 不同地区和相带生物礁的测井响应定量分析及差异性

4.5 生物礁体不同微相储层的特征模板

第五章 生物礁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5.1 沉积相对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发育的影响

5.1.1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生物礁发育的有利条件

5.1.2 不同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发育的影响

5.2.1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生物礁不同微相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特征

5.2.2 成岩作用对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的控制作用

5.3 构造破裂作用对生物礁储层的影响

5.4 孔隙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综合研究,并在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特征、储层特征、成减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但是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的台缘生物礁储层进行微相精细刻画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本文以现代岩石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川东北长兴组台缘生物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野外露头剖面及长兴组发育的台地边缘生物礁精细分析,解释不同生物礁发育特征,建立不同地区生物礁发育模式。通过对野外剖面生物礁的GR实测,结合钻井GR曲线,对不同地区和微相生物礁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测井响应的差异性,建立了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的识别模式。对长兴组台缘、台内礁不同微相孔隙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了精细分析,深入研究了开江—梁平海槽两侧生物礁、生物礁不同微相储集空间、物性参数的差异,分析了生物礁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而分析了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发育演化特征。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通过海槽两侧台缘生物礁沉积微相分析,认为海槽东侧多期次生物礁更发育,礁体规模较为均一,连片性更好,且普遍向海槽进积发育,白云岩化强烈。海槽西侧发育大规模的单个礁体,但总体分布不均,生物礁以加积为主。(2)海槽两侧生物礁储层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储集岩石类型的差异、储集空间的差异、储层物性的差异、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的差异。差异性分析表明,海槽西侧的元坝和龙岗地区,礁坪物性最优,礁核次之,礁基相对较差,并且各微相孔渗具有较好相关性。海槽东侧则以礁前和礁坪物性较好,礁核、礁基次之。不同地区生物礁储层特征表现为海槽东侧各微相物性总体优于海槽西侧的元坝和龙岗地区。(3)开江—梁平海槽两侧生物礁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表现为:沉积相是台缘生物礁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发育演化的质量,构造破裂作用对储层具有建设性和破坏型双重影响。其中,对生物礁储层物性影响最大的是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4)白云石化作用对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明显,白云岩岩石结晶程度高,具中粗晶结构,生物骨架孔、溶孔及晶间孔丰富,具有理想的储集条件。溶蚀作用可以改变储层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增加储层的孔隙度。(5)海槽不同台缘带云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海槽西侧礁坪云化程度相对较强,岩石类型可见颗粒灰岩、具残余结构云岩和晶粒云岩;礁核云化程度较浅,岩石类型以灰岩为主;礁基岩性以泥晶生屑灰岩为主,粒间主要为泥晶填隙。海槽东侧礁坪晶粒白云岩多见,礁核以礁云岩为主,礁基云化程度相对较弱,主要为灰质云岩和云质生屑灰岩,泥晶填隙为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